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杨村习俗 更多

风俗习惯

岁时佳节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杨村习俗 > 风俗习惯 > 内容 

补锅头

来源:大客家网  发布时间:2020/2/22 16:26:53

    人旧时的老行当有一种技艺叫做“补锅头”。

   旧时,农村人生活困难,要买一口铁锅并非易事。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家中的铁锅坏了必然要补好。所以补锅也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业。

   铁锅产区有蕉岭高思、梅县大沙河唇、广州、佛山等地。有些平时做事毛躁,思维单纯,头脑简单,更会被人讽刺讥笑说你要到佛山去“铸过来”,意思是说要换过一个头脑来。

   补锅头的人都是2个人一伙,他们挑着补锅工具长年累月走村串户去“补锅头”,补锅头的工具是一只风箱和一具熔生铁的炉头、三四只装碎生铁的尖笃陶瓷制容器又叫“煲耳”,体积中有普通的小茶壶大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此外还要备足一天用的焦炭(焦炭比普通煤炭热度高),一担总共有几十斤重。

   补锅师傅一般要在天刚亮时就到达当天做工的村庄,进村后先寻找一个地方把补锅头工具安顿好,然后走家串巷放开嗓子喊“补锅头哦,补锅头……”。此时人们才刚刚起床,有些锅头坏了的家户听到补锅师傅的声音后,就会把他引到家里将坏了的锅头拿去补。他们把人们送来的漏水烂锅沿着爆裂的地方用尖头铁锤轻轻地敲,露到那里就敲到那里,敲出一条半个手指宽的缝,当面向户主指明要补的部位。

   补锅师傅好象个杂技演员,他们拿一个“尖顶笠麻”。笠麻的作用是:一可防雨淋日晒;二可防狗咬,狗咬人时用笠麻尖往前一挡,狗就会惊吓而逃;三是为了工作需要,笠麻戴在头上可放几个铁锅便于搬运。

   补锅的临时工场一般选在屋门口的禾坪上。先把碎的生铁放进“煲耳”里,然后往炉膛里装焦炭,最后生火。“煲耳”就是一只“微型的冶炼炉”,风箱的风鼓得大,炉火旺,约15分钟“煲耳”里温度可达1000度以上;生铁熔化成液体时,就可进行补锅了。

   补锅时,补锅师右手拿着一个钳子,钳子是一个特制的圆形的小汤匙,左手拿着一块布条,布面上放上鲁箕灰或草木灰,随即用右手小汤匙将一杓生铁液放在小布条上,马上把这个生铁液从锅头底部按在铁锅上,尽量把生铁液压平;如此这般,一个又一个,直至把铁锅裂缝补完,再用黄泥浆降温。

     锅补好后还要检查,师傅将铁锅对着阳光,如有光线透过,说明锅没有补好,当然要再加补一次了。最有效的检验方法是把水放进锅内,如果水不会渗透到锅背,说明锅已补好了。补锅师最后一道工序,是把补好的锅送回每个户主,向户主收钱是根据锅的爆裂长度来计算。有些人支付现金,贫困的人家便用米来折钱支付。

     补锅的工艺都是师徒传承,要求很高的技术。而今的城乡家家户户普遍用上了现代炊具,传统的生铁锅头比较少,由于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锅头坏了便买新的,所以“补锅头”这个行业也自行消失了。现在,“补锅”这门工艺也面临失传。

     补锅师傅通常到一个地方要选在围中较集中的大门口空地,补锅师傅并不是经常有来的,所以比较新鲜,很多小孩都很有兴致去围观,等师傅摆好家伙,就会指定一个小孩帮忙“拉风箱”,如下图:

   通常有两个小孩比较“幸运”,被师傅“请”来做帮手。因为做完了,师傅会给“工钱”,虽然做了一天只得一角、二角钱,但毕竟能挣到钱,那时想吃零食可不容易,尤其住在街道边店铺多,受到的诱惑也多。那时5分钱可买到一小茶杯瓜子,麦芽糖也是5分一根,所以那时有二角钱零花钱是多么的“富有”。拉风箱看似简单,但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要连续拉一个上午也是很不容易的。后来,我们长大了些,也不愿意为了这几角钱岀力了,嫌少。再后来,补锅师傅改用小鼓风机了…

·上一篇:补锡 ·下一篇:清明节禁忌的事情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