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火桶曾经是杨村人冬天取暖御寒不可缺少的家当,其外形像缩小了的圆柱形花篮,用竹篾编织成成外壳。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竹柄,盖上圆铁丝编织的盖子,火桶内胆是陶土制的大钵,编外壳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每到寒冬来临,人们无力添置更多的御寒衣服,火桶便是每家每户取暖的必备用具。一般做完饭,才会把烧得红红的的木炭,小心翼翼地夹到火笼里,再盖些柴灰,压实压平,盖上盖子,让火炭的余温慢慢散发,或提在手上,或夹于双腿,或放在地上烘脚取暖。在阴雨连绵春寒料峭的梅雨季节,还可以作为烤衣服或烤小孩尿布之用。

杨村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送的嫁妆中就有一对结实的夫妻火桶,意思把娘家的火种带到夫家,也寓意今后生活红红火火。就连乔迁新居时也要随带火桶等进屋,预示着日子红火和吉祥如意。普通的取暖工具聪明勤劳的客家人却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

.

(网站刚建,在收集资料中。本图是网上下载临时用,待后将删除,谢谢原图片作者。2021.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