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宗族文化 更多

家规礼教

宗祠文化

家谱文化

杨村姓氏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文化 > 宗祠文化 > 内容 

祠堂文化内涵的演变

来源:汉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9-5-1 21:16:14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我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宗法制度的统治之下家族观念十分深刻,祭祀祖先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祠堂反映着我国人民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打上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

   早在周朝,我国的宗族制度就已经很完善,按照那时的祭祀规定,只有士以上的人才能建庙祭祖,庶人是没有这个权力的。能建庙祭祖的这些特权阶级,也根据他们的身份划分成5个等级: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分别对应不同的祭祖礼制。这一时期被称为宗庙制。

   隋唐时期,官员祭祖的家庙祭祀制度盛行,官员按照官职大小划分祭祀享用的级别,从国家礼仪的高度对此作了规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五品以上,祠三庙;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祭祖祢于寝”。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下层官员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寝”,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进行,而无权建庙祭祖,依然充斥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确立,官员家庙祭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长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开始兴起,庶人阶层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权利。

   祠堂一般分为家祠和宗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不出五服。而宗祠则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这种建立宗祠祭祀祖先的风气在清朝康、雍、乾三朝达到了顶峰,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祭祀由专门的家庙制度转变成庶人祭祖的宗祠制度。




·上一篇:祠堂风水,关系一地、一族之兴衰.. ·下一篇:为什么有的祠堂叫大宗祠有的叫宗..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