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宗族文化 更多

家规礼教

宗祠文化

家谱文化

杨村姓氏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文化 > 宗祠文化 > 内容 

为什么要兴建祠堂?

作者:马恭喜  发布时间:2019-5-1 21:24:36

   为祖先立安身之所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孝道文明贯穿始终,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基石,百善孝为先,联宗立庙是孝的开始,是为敬祖睦族提供活动场所。过去,帝王祭天有天坛,拜地有地宫,祭祖有祖庙。王侯卿士则上宗祠,庶民无地位只能搞“路祭”。

   宗祠文化始于东汉,盛于嘉靖(明),衰于民国,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力贫弱,思想僵化,旧中国带过来的精神糟粕严重奴役和禁锢了人的思想,导致人心涣散,精神颓废,不利于凝聚人心,焕发斗志。

   尤其是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宗族隔阂的不断扩大,使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还有女人裹足,过时而僵化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精神桎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时至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口号是“砸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破四旧,立四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就这样祠庙建筑和祭祀神坛,包括以之为象征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汹涌的运动洪流涤荡得残缺不堪,精华被糟粕裹挟着泥沙俱下,随着祠堂的衰败,致使孝道文化苟延残喘。

   时代的步伐走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富民强,人心思进,高度的物质文明唤醒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全民盼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以重拾国民的文化自信。

   就是在这样的全民共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背景下,各姓氏才顺应时代潮流,规划拟建宗祠这一宏伟蓝图。

   提振士气,凝结族心

   自从老祠堂坍塌、被拆之后,人心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附和寄托,心中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也日渐弱化,从此优秀的孝道文化在人们的言行中也越来越被淡化,使族人缺少正统濡养和言行规范。

   几十年来,不少年轻人数典忘祖,离经叛道,也不乏其事,在冥冥中,先祖流离失所,风雨飘摇,寄人篱下,苦不堪言,人神共怨。

   心存孝道的族胞,每逢看到他姓祠堂修缮一新,敬祀如常,顿感颜面无光,自惭形秽,甚至自信尽失,斗志萎靡。因此,为了提振士气,凝结族心,建祠势在必行。

   为后世垂范,为子孙造福

   有道是,大人不敬祖,细人会失谱。儒家的孝道文化,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接力传承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

   祠堂的作用在于规范传承的仪式感,让好的家教与族规变成滋养后继人才的底蕴,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逐步成就晚辈人生的格局和气场。再说,前人积善厚德,就是为后人夯基祈福。

   当然,兴建宗祠是为了将族众聚集到一起,继承和发扬中国正统的儒学精髓,对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遗产采取选择性的吸收,扬长避短,不能兼收并蓄,全盘照抄,而要批判的继承,创造性的发展,与时代合拍,以《宪法》为范。

·上一篇:宗族为什么要有祠堂? ·下一篇:建设祠堂的意义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