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杨村,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段 新  发布时间:2021/5/6 15:01:06

  1965年7月,我从江西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五年学制)毕业。因为国家于1964年已经造出了原子弹,我们这批毕业生成了富余人员,需要转换专业方向,去从事教育工作。我愉快地响应祖国“四个面向”号召(面向边疆、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对方),被分配到江西最南端的一个偏僻小镇——龙南太平杨村,在杨村中学教初中物理课。虽然杨村离龙南县城有近120里路,当年两天才有一趟班车,交通十分不便。但扎根农村,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已定,我无怨无悔,高高兴兴上了岗。


▲右边为作新,原赣南师院教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976年9月,我离开了杨村,屈指一算,在杨村整整呆了11年时间。其间1968年11月——1971年2月共两年又三个月,我下放在杨村公社农村劳动,先后辗转新蔡大队下莲塘生产队、银盏洞农场、公社广播站、润洞大队第一生产队、蕉陂大队岗上生产队、陂坑水库指挥部、横岗大队梅树生产队、车田坝大队塘尾生产队和卫东大队琥珠山生产队等多处。其余时间均在杨村中学任教。

  我在杨村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岁月,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爱杨村,留念恋杨村,她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与杨村中学师生和杨村社员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美最深的记忆。其中有几件事,回忆起来,让我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1.最好的校长、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

  我在杨村中学先后遇到三位优秀校长——陈敬千、叶昌芸和叶发桂。他们无限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兴办教育,殚心竭虑地为国家培养人才,成为我学习的榜样。最为突出的是陈敬千校长,他是1956年创办杨村中学时的第一任校长,办学有方,爱师爱生。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教育质量节节攀升。数年之后,他带领师生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杨村中学,打造成为江西省的一所模范农村初中,享誉全省。他精心培养接班人,把后起之秀的赖海兆老师,培养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学校长,真不愧为一位人民教育家。

  杨村中学曾恕道老师,是位多面手,心红手巧,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他上的地理课、美术课,风趣幽默,学生非常喜爱。他又是一名出色的园艺师,校园里的桃、李、梨、柚子、芭蕉等果树都是由他亲手种植和细心护理的。他在校园内外还种下了一批泡桐、桂花、白果,云杉等名贵风景树,把校园打扮得像一座美丽的花果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花果飘香。假期天,他又是一位能工巧匠,取出他的木工工具为学校制作教具、义务维修损坏的台凳桌椅。他对同学和蔼可亲,暖如春风,谁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曾恕道老师真正是一位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最好的老师,深受大家尊敬和爱戴。

  杨村中学办学六十多年来,精心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77届毕业生赖炳房同学,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他曾在我们班担任学习委员,学习刻苦认真,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高中毕业后,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走上了创业之路。历经五次艰辛创业(贩香菇、建公路、卖钢材、做房产、办电站),永远奔驰在创业路上,成为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也彰显了杨村人特有的聪明睿智、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为杨村争了光。

  2.甘当学生义务“理发师”

  杨村中学当时有30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周围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四个公社,学生家离学校最远的有60多公里。当年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没有自来水,很长一段时间不通电。绝大多数学生星期六下午放假步行回家自带米菜,星期日必须返回学校上课。

  来校后不久,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男同学的头发普遍留得很长,甚至到了男女难以区分的程度。我跟一位男同学开玩笑说:“从前面看你是男同学,从后面看你又像是女同学。为什么你不去理发?理去了长发,人也更精神更清爽呀!”

  这位同学直摇头,很无奈地告诉我其中的原因:一是没有空余时间,学校离杨村镇有两里多路,镇上只有一家理发店,很难排上队;二是家里没有钱,在理发店里理一次发,要花掉两角钱。当时,生产队里的工分值都很低,一个全劳动力一天的工分折合人民币还不到一角钱,人民群众的生活确实有困难。

  看到学生的难处,学校老教师曾恕道起了恻隐之心,想帮学生一把。于是,他自己花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利用节假日和课外空余时间,尝试着为学生义务理发。在曾老师的影响感召下,我也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参加到了他的志愿者行列,为男生解决头上困难。

  不懂理发技术怎么办?恰好,我班曾天清同学,他父亲是九连山共大有名的理发师,在父亲手把手教诲下,他也掌握了一手娴熟的理发技术。我俩就放下架子,虚心拜这位学生为师,既当老师,也当学生,恭恭敬敬地向他学起理发来。曾天清同学十分乐意教、毫无保留地教,让我们很快入了门。他传授的理发工作流程“一梳二剪,三修四洗,五剃六吹”、使用理发推剪的八字诀要领“快扎慢推,稳住手腕”、理发造型原则“胖剪高,瘦剪低”等,简单实用,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基本上掌握了理发的基本技能,理出来的发型也像模像样,获得了同学们的赞许。课余时间前来要求我们帮助理发的同学越来越多。再到后来,全校男生的理发之事竟给我俩全包了。看到个个男同学在理发之后显现出的容光焕发、风华正茂的靓丽妆容,我们开心不已。

  几年后,曾恕道老师调离了杨村初中,我仍然坚持为学生当义务“理发师”。在感到人手不够时,我还挑选了两名学生作为“rl徒弟”,传授他们理发技术,继续谱写我们的义务“理发师”之歌。直到1976年我调离杨村中学为止。

  在坚持为学生义务理发近十年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1.改善了学生的个人卫生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2.教书育人,无声胜有声,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3.使我加深了对贫下中农的阶级感情,修炼了师德;4.增强了师生感情,爱屋及乌,学生喜爱老师,也喜爱学习他讲授的课程,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5.师生互教互学,如切如磋,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3.为民义务修理收音机

  1965年9月,开学不久的一天,杨村中学工友赖泽辉,抱了一台“长城牌”四管来复再生式半导体收音机来到我的住处,十分恳切地说:“段老师,为了天天能听到新闻,这台收音机花费了我三个月的工资,节衣缩食下狠心才买下来的。已经坏了一个多月,镇上没人会修理,你是物理老师,能否请你帮忙给修一修吧!”我顿时傻眼了。我很抱歉地回答他:“真对不起!我在大学读书时,是学过一点电子管收音机的理论知识,但半导体收音机在中国刚问世不久,我对它还是一窍不通呀!”

赖泽辉不肯就此罢休。他执意要把收音机留在我这里,并且用激将的语气说:“你是大学生,本事可大哩!你研究研究几天,我相信准能修好!”没办法,这是“逼上梁山”啊!我无可奈何地说:“好吧!那就试试看。”

  赖泽辉担任学校打钟、为师生送开水、印刷试卷和治安保卫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深受师生欢迎。我怀着感恩之心,壮着胆子,用起子打开收音机后盖,对着电路图认真仔细地检查电路板上几十个电子元件。观察它们的外表,是否出现了异样;摇一摇拔一拔,检查是否有哪个元件脱焊,但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突然,我发现磁棒上的天线线圈有两处断开了,估计有可能是主人在更换电池时不小心给弄断的。

  当时,学校还不通电,如何把两处断开的天线线圈焊接到电路板上呢?我就开动脑筋,把自己工具箱里电烙铁上的铜头卸下,用细铁丝绑在W型的粗铁丝弯钩上,再装上木手柄,便制作成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煤油灯烙铁。工作时,把它挂在煤油灯玻璃罩上,利用煤油灯的火焰作为热源,加热烙铁头。当我把两处断开的天线线圈细心焊接好,装上电池,打开收音机电源开关,调谐好电台,收音机竟然能正常收音了。

  我把修理好的收音机还给赖泽辉时,他高兴极了,非常感动地说:“我们山区人民,就是需要像你这样能文能武的大学生工程师。”自此,我免费修收音机的消息不胫而走,简直成了当地的头条新闻。没过几天,就有学校附近的几位社员送来了几台已经损坏多时的半导体收音机,迫切要求我帮助修理。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为了不辜负社员群众的厚望,也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特意跑了一趟县城,在新华书店选购了几本关于半导体收音机理论与安装维修的书籍,还在五交化商店购买了一些常用易损的电子元件。回校后,我除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外,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一边刻苦自学,一边努力实践,决心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摸索,总共义务修理了近百台半导体收音机,逐步积累了一些维修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维修技能。在为社员群众的服务过程中,尝到了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甜头与幸福感。

  4.为兴办农村小水电站贡献力量

  1970年冬天,赣南农村各地,“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一股大办小水电的热潮。当时,我作为一名下放干部被抽调安排在杨村公社临时组建的“农村小水电建设指挥部”工作,具体负责协助卫东大队沙罗塆生产队、杨村大队马屋生产队和坪湖大队田螺下生产队三处的小型水力发电站的设计施工建设。

  那时,我毫无水电建设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更谈不上。心里诚惶诚恐,生怕把工作搞砸。在参加县水电局举办的技术培训学习后,初步懂得了一些水电站建设的知识,增强了我的信心。广大社员群众急切盼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强烈要求和美好愿景,给我巨大鼓舞,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干中学,学中干。我与三个生产队干部反复沟通磋商,多次赴实地勘察,调查研究,反复比较,选择站址和库址,选定引水渠道线路,选定水电站模式,计算装机容量与总工程量,估算经费开支,制定具体施工计划,培训电站技术管理人员。我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调整、总结、纠错和提高。

  当时,发电机严重缺货,市场脱销,眼看水电站建设就要泡汤。听说全南陂头公社利用加装电力电容器移相原理,将三相电动机成功改装为发电机,我们立即前往参观取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让我们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于是,我们马上学样跟样,度过了一大难关。

  在培训农村电站初级技术管理人员中,针对学员中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我精心选择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农村初级电工》的小册子作为培训教材,事先准备好教具,边讲边示范操作,手把手教会他们识电路图、敷设线路,连接导线,安装配电盘、灯头、开关、插座、电表、安全用电,故障维修等项技能。我不嫌弃他们起点低,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教,直到每个学员都能正确地独立操作为止。

  在架设安装照明线路前,为了节约经费,我多次勘察现场,按比例绘制平面图,设计多个布线方案,择优选用,为生产队节省了三分之一的线路费用。在实际安装照明线路时,我不顾高空作业的危险,亲自带头登高梯,上屋顶,入猪栏,钻牛棚,不惧满头蛛丝,不畏恶臭熏天,不顾汗流浃背,拧紧每一颗螺丝钉,高质量地连接好每一个线路接头,确保了施工高质量。

  我与三个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共同奋战一冬,终于赶在春节前把这三个小型水电站都如期建成了。社员们从此改变了“松枝照明,煤油点灯”的落后面貌,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为自己能在兴办农村小水电站事业中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感到自豪。

2018年5月,在原龙南县教育局赖阳升局长陪同下,我重返惜别42年后的杨村,受到杨村中学廖辉云校长和学生赖有龙、赖余春的热情接待,让我有一种重回故乡的感觉,亲切而又温馨。看到杨村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心情十分激动,感慨万千!如今的杨村,圩镇街道宽敞,店铺林立,市场繁荣,生意兴隆;杨村中学校舍整齐,气势恢弘,旧貌换新颜。我们衷心祝愿杨村未来更加美好,杨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上一篇:童年的猪兜岩 ·下一篇:风雨太平桥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