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牧心于野:王阳明与杨村畜牧的教化兴业之路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9:33:51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驻节杨村时,面对“山多田少、耕获有限”的民生困境,在垦荒造田之外,更将目光投向山林草坡的畜牧潜力。他深知“五谷养身,六畜养财”的道理,以“致良知”为核心理念,推动杨村从“靠山吃山”的粗放狩猎,迈向“以牧养民”的系统经营,使畜牧业成为边地经济与教化的重要纽带。

   一、辨土适牧:山林资源的良知化开发

   初到杨村,王阳明见山民常因狩猎与野兽搏斗,甚至为争夺猎场械斗,遂生“化蛮为驯”之念。他带领士兵和书院弟子踏查九连山脉,绘制《杨村牧地舆图》,将陡峭山地划为“禁猎区”,平缓草坡辟为“牧养区”,并提出“畜养有道,取之有时”的原则:“春不猎幼兽,夏不伐孕畜,此乃良知在山川草木间”。这种将生态保护与伦理教化结合的理念,打破了山民“靠山吃山”的旧习。

   为解决“畜种劣、疫病多”的难题,王阳明遣人从信丰引种黄牛,从粤北连平引入米简猪种,在新岭垦区旁陈坑设立“牧育所”,亲自观察牲畜习性,编著《边地牧养要略》。书中既有“牛无夜草不肥”的实用口诀,也有“养畜如养心,需防‘懒’‘贪’二贼”的哲理阐释,让山民在喂猪饲牛时领悟“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

   二、以牧立学:书院教育的实践化延伸

   王阳明将畜牧业纳入书院“格物”课程,规定“学子必习牧事三月”。书院后山辟有“牧学圃”,学生需轮流放牧,记录牲畜生长日志,再以“心学”思辨讨论:“饲羊时思‘仁民爱物’,劁猪时悟‘去恶务尽’”。某次,弟子因喂牛疏忽致其病亡,王阳明借机教导:“畜命虽微,亦是良知所及,粗心便是失却良知”,使学生在畜牧实践中体会“知行合一”。

   更具创见的是“牧约”制度的设立。他参照《南赣乡约》,制定《杨村牧养公约》,规定“同村牧户需共修畜栏、共防兽患、共享兽医”,禁止“虐畜、盗畜、病畜私售”。公约特别强调“牲畜交易必以诚信”,曾有牧户以病牛充好,被约正查出后,需在书院“明德堂”当众忏悔,并为全村牧户无偿劁猪三日,这种“以耻化过”的惩戒,比刑罚更能触动人心。

   三、牧货通衢:边地经济的链条化激活

   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杨村商贸网络的形成。王阳明在杨村圩老虎坝太平江畔设立“牧市”,每逢圩日,赣粤客商在此交易牛犊、猪崽,书院学子则充当“牙人”,以“公平秤”“良知价”规范交易。龙南档案记载,正德十五年后,杨村“牧税”竟占商税之半,牧户赖老九靠贩卖信丰黄牛致富,特捐银修建书院“牧学亭”,匾额题“以牧养德”。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衍生:牧户将畜粪交于“义仓”统一分配,作垦区农田的肥料;牛皮、羊毛销往赣州;甚至衍生出“牧歌”文化——牧人将《牧养要略》编成山歌,“黄牛吃草要选青,人心向善要分明”的曲调传遍山谷,使畜牧业成为“流动的教化场”。

   四、千年牧魂:从“山民谋生”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王阳明推动的畜牧实践,在杨村留下持久的文化印记。如今龙南客家宴席中,“黄豆炒鸭”“扣肉”等名菜的食材选择,仍遵循“不食幼畜”的古训;当地“牛生日”民俗,相传起源于王阳明为病牛祈福的典故,每逢谷雨,牧户必牵牛过河或过桥,寓意“牛魂顺桥,良知永固”。

   在杨村赖氏宗祠,仍保存着明代《牧约碑》,其“畜养以仁,交易以信”的条文,与书院“致良知”的训诫相互呼应。20世纪,龙南成为江西黄牛保种基地,当地畜牧专家在整理传统养殖技艺时发现,许多古法竟与王阳明《牧养要略》记载高度吻合——这位思想家当年播下的“牧心”种子,历经五百年风雨,已长成支撑边地民生的文化大树。

   从“山间狩猎”到“系统牧养”,王阳明在杨村完成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将“良知”理念注入山野的文明实践。当牧人在晨雾中驱赶牛羊,当书院学子在畜栏边记录数据,当太平桥畔的牧市传来议价声,这幅充满生机的边地图景,恰是“知行合一”最质朴的诠释——让道德教化扎根于衣食住行,让民生改善承载着精神追求,这或许正是王阳明留给杨村最珍贵的畜牧智慧。

·上一篇:黄塘八景:王阳明笔下的太平诗篇.. ·下一篇:桥立太平:王阳明筑桥的治世深意..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