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赖局长的浸菜情结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7 16:12:15

在我们宁静的杨村,有位刚从乡下调进县城当官的人,我称呼他赖局长。他偶尔放假回到杨村老家,总是带着一身的尘埃和城市的气息。他每次回乡,都会来我家串门,说是来看看我,实则是他不愿呆在他那杂乱无章的家中。相比之下,我家整洁干净,成了他来吹牛找存在感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想在我家品尝一顿家常饭。

每次赖局长的到来,我都能从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读出他的心思。我去邻居家买了只喂谷长大的土鸭子,在村口小店里端上几块嫩滑的白豆腐,再买上一壶醇香的杨村客家米酒,精心准备一顿,热情地招待这位故交。赖局长看着我亲手杀鸭子,总是客气地说:“都是老朋友了,不要这么麻烦,随便炒个浸菜就行,我最喜欢吃浸菜。”而他口中所谓的“随便”,实际上是他内心最渴望的味道。

赖局长并不是真的喜欢吃浸菜,其实他也是和我一样,吃浸菜长大的,只是因为他现在县城里,身居官位,有点小权在手,那些奉承他的人如过江之鲫,大鱼大肉的宴席让他渐渐失去了味觉。而那简单的浸菜,成了他唤醒味蕾的开胃下饭菜,也成了他怀念家乡的味道。

我熟练地在厨房里忙碌着,黄豆炒鸭做到香辣酥、色香味俱全,味道传遍半个新屋围子。锅铲翻飞间,配上青椒和大蒜沫的浸菜在热油中跳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股酸辣爽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饭菜很快做好,在饭桌上,赖局长点上一根带咀的“赣州桥”烟,端起那碗米酒,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口中“啧啧”两下,不停地说道“这酒有娘,这酒有娘。”酒香在舌尖上蔓延。一碗米酒下肚,他的话匣子也随之打开,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权力如何如何大,多少人求他办事,天天有人请他吃饭。而他也会趁机数落我几句,“为何不出去闯一闯?”“你怎么就要呆在杨村不进县城工作呢?”“你是不是很吊蛋,你爸才扔下你在乡下不管呢?”这话茬比浸菜的辣味更呛人。窗外的古榕树沙沙作响,像在替沉默的我作答。他说这些话,真是哪壶不开偏提哪壶。这些话如针扎般刺痛我的心,让我倍感无奈。

岁月如梭,当官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没过几年,赖局长退了下来,再次回到杨村。他的步伐不再那么匆忙,眼神中少了些锐气,多了些沧桑。他依旧来到我家,这次我特意为他炒了一盘浸菜,那浸菜在灯光下闪着油光,摆在他面前,我调侃道:“赖局长,人家说的,当官的好食浸菜,唔食浸菜的就当官唔到。知道你们当官的喜欢食浸菜,特意为你炒的。”赖局长却感慨地说:“那是以前的事了。”话中带有一丝丝的失落感。

是啊,无论你当多大的官,如果在任期间不帮助家人提升,不助力家庭致富,不推动家乡发展,那你终究什么都不是。人生在世,不攀附他人,才能挺直腰板。

赖局长的浸菜情结,或许正是他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而那盘浸菜,也成了我们杨村故事,一段带着酸辣滋味,难以忘怀的回忆的故事。

暮色中的杨村依旧安宁,唯有板开下的浸菜坛在“咕嘟咕嘟”冒着泡。那些求他办事的人早散了,倒是坛中酸水,年复一年酿着最朴素的真理:攀附权贵的枝蔓终会枯萎,唯有扎在故土的根,能在岁月里长出铁骨。

·上一篇:界山桃语:赣粤情长,爱自成蹊 ·下一篇:牵猪牯头记事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