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宗族文化 更多

家规礼教

宗祠文化

家谱文化

杨村姓氏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文化 > 家谱文化 > 内容 

修谱源于何时,族谱怎么修?

来源:历史典故老徐说  发布时间:2019-8-8 9:06:18

   中国人非常有家族观念,所以会定期修族谱,这样即使是素未谋面的两个族人,只要是翻开族谱就知道大家是什么关系,比如汉献帝初次见到刘备时,听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马上让人搬来族谱,果真在上面找到了相关记载,并尊其为“皇叔”,刘皇叔之名自此传开,为刘备获得不少政治资源。那修谱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记录那些内容呢?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我们经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了。

   在我国,有不少家族为了延续自己的姓氏与人口情况,都有一部姓氏流传的记载--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谱牒、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但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一部家谱中,从这个家族的兴起、繁衍、分派、迁徙,到家族的历代英贤、家规家训、祠堂宗庙、诗文著作,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甚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向来有“记录先世,弘扬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样的史书?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

   一部较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中,记载周代以前世系最为完整、最为权威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中国家谱在起源阶段是相当简略的,一般只记载世系人名,而几乎不涉及其他任何事情,司马迁谓之“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另外,家谱还只记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记妻、子和姐妹,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此时父系已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但就是这些简略的记载,到周代时已成为宗法制度的身份证明,用来“奠系世,辨昭穆",记载血缘亲近和嫡庶长幼,其政治功能已初露端倪。周代还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同时在朝廷设立专门官职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和管理,这也是我国官修家谱的开始。

   除官修家谱外,汉代时期已出现比较成熟的私人家谱。汉代私修家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序家谱。这种家谱一般是撰者自己叙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据谱主自述而记录的。第二种是专门家谱,这是与自序家谱区别而言的。这种家谱有的载于正史列传中,是纯粹的叙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则是专门记载本家族人任官情况的“官谱”。第三种是碑刻家谱,即将家谱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孙叔敖碑》《鲜于璜碑》《赵宽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开始畅行,为了证明自己的门第出身,修谱极为盛行,是中国家谱极盛时期。隋唐时期,是继魏晋南北朝后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中国家谱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宋代中国家谱进入了转型期。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国家谱日渐成熟,尤其是清代,修谱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有的宗族三十年一修,有的宗族六十年一修,因而涌现出大量的私修家谱,几乎占现有家谱数量的70%以上。

   此后,民间修谱之风越来越盛行。家谱的发展也从最初简单的世系记录发展到体例精当、内容翔实的家族史料汇编,从寥寥数语发展到洋洋几十万言,最终成为能和正史、方志比肩的史料,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镶嵌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上一篇:随意捐赠家谱给别人给家族带来的.. ·下一篇:修家谱时遇到古文断句要注意哪些..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