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九连山余脉环伺,太平江水穿镇而过。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赖、徐、蔡、廖、叶、刘、朱、任、林、温十姓族人世代聚居,炊烟相接处,既有各姓祠堂的飞檐翘角,更有血脉相连的宗族情深。而维系这份深情、照亮后世前路的,正是那一本本泛黄却厚重的家谱。修续家谱,于杨村十姓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根脉的守护,对子孙的馈赠。
一汪源头水:让子孙知来处、明归途
太平江的水,从远山深处奔涌而来,杨村人的根,也藏在家谱的字里行间。赖氏先祖何时从中原河南迁来杨村?蔡氏祠堂“济阳堂”的始建者是哪一代先人?徐氏族人在南宋时期为何迁往定南和粤北再转迁杨村?这些关乎“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唯有家谱能给出确切答案。
杨村十姓多为客家先民后裔,历代之际辗转南迁,在这片土地开基立业。家谱中详细记载的迁徙路线——从中原到赣南,从闽西到龙南,每一处地名都是一段奋斗史;记录的开基祖事迹——或披荆斩棘拓荒,或兴修水利利民,或办学堂育后人,都是子孙看得见的“来时路”。如今杨村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迁往全国各地乃至五湖四海,无论身在何方,翻开家谱,便知自己的根在太平江畔的九连山下,在祠堂前的田埂旁。这种“知来处”的笃定,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底气。
一辈分乾坤:让宗族有秩序,长幼知礼仪
走进杨村任姓的乐安堂,祠堂廊柱上的辈分诗总引人驻足:“潮才运德仕(桂),希宏乔以尚,应兆斯文逢,景远永昌隆,盛世光日月,事业效圣贤,道大声名远,功高富贵绵,桃莲源和爱,胜凯耀鹏腾,华杰凌云志,鸿发春浩然。”这些刻在家谱里、记在族人心中的辈分字,是宗族秩序的“隐形纽带”。
曾有杨村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外迁台湾的廖氏族人回杨村寻亲,只因记得祖父辈分是“世”字;堂联是“三洲四德,万石家声”。对照家谱中“世”字辈的生卒年月与分支记录,很快便在廖氏“武威堂”找到亲脉。若没有家谱的辈分记载,怕是“叔侄错认”“祖孙莫辨”的尴尬难免。在杨村,红白喜事、宗族议事,辈分高低决定长幼座次,这种由家谱维系的礼仪秩序,让“孝悌”二字融入日常,也让宗族在代际更替中始终保持凝聚力。
一页鉴古今:让先贤成标杆,教训警后人
杨村十姓的家谱里,从不缺熠熠生辉的名字。赖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赖永福,他晋封建威将军(从一品),诰授武显将军,成为江西军事体系中的核心人物。清廉自守,离任时百姓“攀辕十里”,其“官清如水”的事迹被写入家训;刘氏“彭城堂”老谱牒中,刘自唐代宗元时期迁来杨村象形围,景泰二年(1452年)刘祚文创办乡村私塾,让山区孩童得以启蒙,其“教育兴族”的理念至今影响着刘、赖、任三姓后人。这些被郑重记载的先贤,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子孙可效仿的“活教材”。
家谱的警示意义同样深刻。杨村中有一姓的家谱中,有一支因清末吸食鸦片、败光族产,被族中长老议决“暂不入谱”,直到其后代戒除恶习、务农兴家,才在续谱时恢复名讳。这段“黜恶扬善”的记录,如同一面镜子,让这个姓的子孙代代警醒:“辱没祖名者,家谱不纳;光耀门楣者,青史留名。”这种“奖善惩恶”的导向,让家族的价值观通过家谱代代相传。
一脉连家国:让乡愁有寄托,团结有根基
每年清明,杨村的山道上总有提着祭品的身影——有从县城回来的,有从广东、福建赶回的,甚至有远渡重洋的华侨。他们手中紧握的,往往是复印的家谱片段,按图索骥寻找祖坟,在祠堂上香时轻声念出祖辈的名字。这份“寻根”的执念,恰是家谱赋予的精神力量。
对杨村而言,十姓虽各有谱系,却因共同的生活地域形成了“互敬互助”的传统。徐氏修谱时,廖氏族人主动提供清代合作修桥的碑文记载;赖氏续谱时,蔡氏老人送来祖传的地契,佐证两姓先祖“共垦荒田”的往事。这种跨姓的互助,正因家家有谱,才知两姓渊源深厚,更懂“唇齿相依”的道理。家谱不仅凝聚了一姓之力,更在杨村这片土地上织就了“和睦乡邻”的温情网络。
从记载迁徙的“源流考”,到规范言行的“家训篇”,从记录生卒的“世系表”,到彰显荣耀的“先贤传”,杨村十姓的家谱,早已超越了“家族档案”的意义。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客家先民的坚韧;是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忠孝礼义的基因;更是未来的指引者,告诉子孙:根在哪里,魂在何处,路向何方。
修续家谱,续的是血脉,传的是精神,守的是乡愁。于杨村十姓而言,这不是过时的旧俗,而是留给子孙最珍贵的“传家之宝”——让后世无论走多远,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回家的路,在祖训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