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火娣嫂教子孙屙尿的故事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10 19:21:36

   嫂子火娣,一个性格火辣、能干的女人。她的名字如同她的性格一样,热情而坚韧。她的家庭,如同她的人一样,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我有幸见证了她教育子孙的一幕幕,尤其是她教子孙屙尿的独特节约之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火娣嫂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个个成家立业,城里有家,农村有房。她的孙子孙女围绕膝下,她的老公是退休的工程师,两人的生活本应无忧无虑。但火娣嫂总是闲不住,哪个儿子的小孩小,她就跟到哪家,帮忙带孩子,料理家务。她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充实。尤其是在菜园里,她那双勤劳的手,总能修炼出满园的瓜果蔬菜。

   如今孙子孙女均已长大或上学了,火娣嫂则从儿子家回到自己城里的一栋二层土坯别墅里,这里是她对乡村记忆的坚守。别墅虽古朴,却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她的情感。为了让儿子儿媳安心工作,火娣嫂依旧把孙子孙女集中到土坯别墅一起吃饭,她为大家做饭,饭后各自回自己的小家。孙子孙女们上学或回家走后,她便戴上老花镜,做起手工活,她的手艺,不仅赚得了零花钱和孙子孙女们的伙食费,更赢得了邻里的赞誉。

   她的工程师老公,退休老友都爱好一口小酒,为了乐趣和不影响孙子孙女学习,他单独居住自己的另一套雅乐居,夫妻俩见面走亲戚似的,你来我往,礼尚往来,临走时总是硬邦邦的给对方留下一句“照顾好自己身体,该吃就吃,该花就花”。

   然而,我对火娣嫂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她教子孙屙尿的独特节约之道。在老家农村,火娣嫂是种田种土的好手,经她种植的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有吃有卖。她深知在农村尿肥的价值,因此,她在家每个房间都摆放了一个木尿桶,她教育儿女们,外出回家或在学校放学前,千万不要小便,一定要将尿憋回家,积攒起来淋菜。

   我记得有一次,侄子伟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见有一窝蚂蚁搬家,调皮捣蛋的侄子忘了“积尿家训”,掏出那条小卵子对准蚂蚁窝洞口,将尿猛射进去,企图淹死蚂蚁。射完尿后,侄子知道回家无法交待了,索性趴在河边,使劲地像牛一样喝着河水,以求产生更多的尿液。回家后火娣嫂发现侄子屙不出几点尿时,拿起竹筋就朝屁股抽去,她的眼神里既有责备也有理解,那种复杂的情感,让我至今难忘。

   火娣嫂的四个儿女很听话,每次放学前就拼命喝水,回家后,学校那不用钱的水就成肥料了,小便到尿桶里。有时尿桶满满当当来不及挑到土里淋菜时,就会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炭氨味,弥漫在整个房间,成了火娣嫂家特有的气息。味道越浓,就越刺眼刺鼻,火娣嫂的脸上就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随着儿女们长大,火娣嫂的儿女们搬进了城里创业,各自有家,但没有了田地,尿肥自然无用武之地。但火娣嫂的节约精神并未因此而改变。她开始教育孙子孙女们,放学后要在学校小便后再回家。她的理由简单而实在:回家小便不仅尿无作用,还要浪费冲洗的水,而城里的自来水是要钱的。她的声音,虽不严厉,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常常想,火娣嫂的节约之道,不仅仅是对物质资源的珍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无论生活多么富裕,都不能忘记勤俭持家的根本。她的教诲,如同她那栋土坯别墅一样,古朴而坚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火娣嫂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她的教诲,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火热而深刻,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她的节约之道,不仅是家庭的财富,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上一篇:杨村契真寺:千年古刹的兴衰沉浮 ·下一篇:老廖祭拜蔡屋古榕的故事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