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宗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笔架山:山水之间的风水宝地与人文传承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8 15:19:38
   在杨村镇的山水画卷中,员布村东边的笔架山,是九连山脉伸出的一抹灵动笔触。此山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711米,东接三坑村的阡陌纵横,南连角嵊山的层峦叠嶂,西望员布村田螺湖的成片脐橙与马屋村太坑的清幽谷涧,北依杨太村的烟火人家。山间松树与杂木交错生长,枝叶在风里舒展,似在守护着山中的秘密。最奇的是它的山形——三峰并肩连成一线,两道山坳如斧凿般天然成型,远远望去,恰似文人案头那方搁置毛笔的笔架,“笔架山”的名号也由此代代相传。这座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地标,更因玄妙的风水、温暖的传说,成了杨村人心底的“文脉圣山”。
   懂风水的人都说,笔架山是块不可多得的“文星地”。在赣南客家传统风水文化里,山形关乎气韵,气韵连着福泽,而笔架山“三峰如笔架”的形态,恰好应了“文星照临”的吉兆。背靠笔架山的员布村,与面朝笔架山的蔡屋村,更是被这股“文气”紧紧裹着——两村自建村以来,竟先后走出了五十多位老师等百余名公职人员,公职人员人数也冠绝龙南,成了当地人人称羡的“书香村”。
   说起这风水的灵验,蔡屋村的老人总能讲起清代的一段往事。那时蔡屋村有个叫蔡升元的后生,家里穷得连油灯都点不起,却一心想读书。他见村里的孩子都在员布私塾上课,便天天趴在私塾窗外偷听。私塾先生见他好学,便破例让他免费听课。可蔡升元总觉得自己脑子慢,记不住书本内容,常常愁得睡不着觉。
   一天,先生见他闷闷不乐,便拉着他走到村头,指着远处的笔架山说:“你看那山,像不像案头的笔架?此山有文气,你若诚心向学,常面对笔架山诵读,定能开窍。”蔡启元将先生的话记在心里,从此每天天不亮就揣着书本跑到村里河边,找块平整的石头坐下,面朝笔架山,伴着河边竹林的鸟鸣晨读。说来也奇,没过多久,他记东西越来越快,理解文章也越发透彻。后来,蔡升元不仅考上了秀才,还成了杨村私塾的先生,教出了不少有出息的学生。
   从那以后,蔡屋村和员布村的人更信笔架山的“文气”了。家里有孩子读书的,总会带着孩子到山脚下走走,盼着孩子能沾点灵气;村里盖新房,也会特意调整朝向,让窗户能望见笔架山的三峰。久而久之,两村形成了“耕读传家”的风气,一代代人在笔架山的“守护”下,或拿起教鞭教书育人,或走进机关为民服务,“书香村”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除了文脉风水,笔架山还藏着一段“石砚映文星”的传说,至今仍在杨村镇流传。民国初年,员布永吉围有个叫赖文彬的老师,为人正直,教学认真,可村里的私塾年久失修,连块像样的砚台都没有。赖老师心疼学生,便每天提前到私塾,用一块破石头当砚台,研磨墨水给学生用。
   有一天,赖老师带着学生到笔架山踏青,学生们在山坳里玩耍时,发现了一块平整的青石板,石板表面光滑如镜,边缘还天然形成了砚台的形状。学生们赶紧把廖老师叫来,赖老师见了这块石板,又惊又喜,便带着学生把石板抬回了私塾,当作公用砚台。
   自从用了这块“石砚”,怪事接连发生:学生们写的字越来越工整,背诵课文也越来越流利;赖老师讲课思路也越发清晰,连附近村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听课。有人说,这块石板是笔架山的“文星砚”,是山神特意送给赖老师的;也有人说,是赖老师的善心感动了山神,才得了这份馈赠。后来,这块“石砚”被妥善保管在私塾里,成了两村的“宝物”。即便到了现在,员布村和蔡屋村的老人,还会给孩子们讲“石砚映文星”的故事,教他们要像赖老师那样,热爱读书、心怀善意。
   如今,笔架山依旧矗立在杨村镇的土地上,山间的松树更绿了,山脚下的村庄也换了新颜,可那股“文气”却从未消散。员布和蔡屋的村庄里,依旧书声琅琅;走出的老师们,依旧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每当有人问起两村为何能出这么多文化人,老人们总会笑着指向远处的笔架山:“是那座山护着我们,是那文脉养着我们啊!”
   笔架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守护着杨村镇的文脉,也像一位温柔的长者,用传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乡邻,让“耕读传家”的家风,在青山绿水间代代相传。
·上一篇:杨村之魂:北嶂的千年守护传说 ·下一篇:鲤鱼寨:杨村的风水明珠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