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人物故事 更多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故事 > 内容 

黄塘才士廖用敏:一榜错漏,终弃解元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2-11 12:03:41

   万历己酉年(1609年)八月十四日,杨村黄塘村的廖家添了个男婴,父母为他取名“用敏”,寄望他能“用其敏慧”,光耀门楣。这孩子果然没辜负期望,自总角之年便显露出过人天赋——别家孩童还在为背《三字经》愁眉不展时,廖用敏已能通篇背诵《论语》,且过目不忘。乡邻都说,廖家这娃是文曲星下凡。

   他的房间总亮着全村最晚的灯。寒冬夜读,手冻得握不住笔,便往袖中塞把暖炉;夏夜蚊多,就泡在盛满凉水的木盆里提神。《桃川廖氏家谱》载其“笃志肆业,入泮食饩,例满岁贡”,说的是他十五岁考中秀才,入县学享受官府廪膳,后来考监生,又是头名。一次次拔得头筹,让“廖用敏”三个字在闽地学子中如雷贯耳,连知府都曾亲赴黄塘,赞他“资敏勤学,令闻广誉”,断言他将来必是“治国之器”。

   万历末年的乡试,成了廖用敏命运的转折点。开考那日,他胸有成竹,铺开试卷,笔走龙蛇。旁人还在为破题绞尽脑汁时,他已写完三篇策论,字字珠玑,逻辑如剥茧抽丝,层层递进。交卷时,监考官接过卷子,初看便频频点头,细读之下更是拍案:“此等才学,今科解元非你莫属!”

   为怕这份佳作被杂卷埋没,考官特意将其放在自己的蚊帐顶上,想着统稿时优先审阅。可忙乱间,他竟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放榜那日,黄塘村民挤在贡院外,从头名解元找到末位,愣是没见“廖用敏”三个字。有同科考生曾是他的手下败将,此刻却赫然在列。

   廖用敏站在榜前,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他不信自己落榜,径直闯进考官府邸。面对这位面色铁青的才士,考官猛然想起蚊帐顶上的卷子,顿时面如死灰,连连作揖:“是下官疏忽!此乃天大的过失!”他苦留廖用敏:“今科疏漏,下科我必力保你为解元,以此谢罪!”

   满室寂静中,廖用敏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这科不中,下科不来。”

   这话让考官瞠目结舌。要知道,多少读书人熬白了头,只为科举路上往前挪一寸。苏秦刺股、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哪一个不是为功名拼尽全力?可廖用敏偏不。在他看来,科举本应是“选贤与能”的明镜,如今却成了考官疏忽下的漏网之鱼,即便下一科能得解元,这功名也沾了“施舍”的污点。

   此后,无论亲友如何劝,官府如何请,廖用敏再未踏足考场。他回到黄塘,在村口开了间私塾,教乡邻子弟读书。有人替他惋惜:“凭你的才学,本可入阁拜相。”他只是笑笑:“安邦治国,未必非要穿官袍。教出几个守正心、明事理的后生,也是功德。”

   《桃川廖氏家谱》在记载这段往事时,只叹“不要解元成为千古憾事”。后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太执拗,毁了前程;有人赞他骨鲠在喉,守的是文人风骨;也有人怪考官粗心,断了一位良才的仕途。

   四百多年过去,黄塘村的老人们仍会给孩童讲廖用敏的故事。或许,他放弃的是一个解元的头衔,却守住了比功名更重的东西——那份不肯向疏漏低头的刚直。

·上一篇:杨村武士赖卫的故事 ·下一篇:赖奏和禁山以身作则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