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藏在乡下的古榨油坊

作者:谢水龙  发布时间:2020/2/11 14:14:11

      清亮的茶油,记忆中的茶籽油香味

      年纪大了,难免会想起一些少年之事,嘴也馋了,想着,想着,就尽忆着“吃”。

      童年时代,最欢喜的是过年。年三十的晚上,家里必做一种现代人叫“麻球”的(糯米粉揉成的一个个小球,面上滚上芝麻)小吃。每当炸麻球的时候,总是父亲站灶台,而仅比灶台高一头的我,则攀着锅台,边流着口水,痴痴地在一旁看着。偶尔有个麻球“笑”(其实就是搓丸子是进了空气,引起的爆裂)了,油花溅出,怕伤着我,母亲会一把把我拉到一边去。可那山茶籽油香味的诱惑实在难于抵御,趁母亲去添柴加火之际,我又回到锅台边。此时,父亲会拿起已经炸好的丸子让我到边上吃去,说是看着锅里吃,会把油给“吃”了。

       长大之后,吃过很多油炸食品,却怎么也吃不出那味道了!是那纯天然的茶油没了?还是其他原因,真不得而知了。

       所谓茶油,就是茶籽榨出的油。这收获茶籽,可是有一番讲究的。白露前采摘的叫“白露籽”,出油率是很低的。寒露后茶籽表皮裂开,黑色的籽掉到地上,这是“寒露籽”,出油率就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了。于是,山里人会把油茶山铲的又光又平,便于捡茶籽。幼时跟着母亲,姐姐到邻村去拾遗,她们总会调侃我,要想吃糍,就得多捡哈!

      捡越多的茶籽,就可以榨更多的油,这道理我自然知道。

       一百多年历史的油坊,走访土法榨油坊

       说起榨油,小时候见过好多次。那时候没有电,也没有机械榨油机,全程手工操作。印象最深的是开榨的场景:两个彪形大汉,扶着花岗岩或者硬木做成的摇锤,一边哼着山歌:“上茶山哟,嗨哟,捡茶籽哟,嗨哟,榨茶油哟,嗨哟,养娘子哟,嗨哟……”一边往楔子砸去。即使是寒冬腊月,他们也裸着上身,一条条腱子肉清晰可见。随着楔子越来越紧,澄黄的茶油先是一滴,两滴,最后连成道道黄色的珠帘流入油槽,像小溪般地奔入油桶中……随着时光流逝,科技进步,这一曾经流传一千多年的传统工艺近乎湮灭,存者寥寥。而这寥若晨星的土法榨油坊,在建宁县黄埠乡友兰村却有一座。一个冬日,我随几位摄影的朋友,走访了榨油坊。

        小油坊座落在村水口廊桥下侧,沿着村道走,看见第二座古廊桥了,也就到了。廊桥下100米左右,可见一座黄泥墙,黑泥瓦的小屋,那就是了。如果你有心,村道上便可看见一个水车的。

       没进油坊,先闻到一阵香气,那香,透着大自然的气息,沁人心脾。忍不住深呼吸几口——大有恨不得把整个油坊都吞进去之势。

        进门便见几个中老年老乡正忙碌着:辗槽边,阿姨正用草把拨弄跳出槽的茶籽;蒸锅里,热气腾腾,中年师傅正往蒸笼加入茶籽“粉”;炒锅旁,大婶不断地翻动着辗好的茶籽“粉”;榨油机边上,老师傅正用稻草做包茶籽“粉”的包“箍”……小油坊很小,大家进去后显得有点逼仄,摄友们各抢机位,生怕漏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一阵忙乱之后,终于可以稍事休息。我便趁片刻闲暇,对油坊的历史、工序、经营情况等做了初步了解。坊主姓郑,今年已经75岁了,榨了40多年的油。他告诉我,这油坊是爷爷手里建的。

       “听父亲说,我们这本没有榨油坊的,乡亲们要榨油,必须到10多公里外的客坊去,来回要一天。如果碰上榨油的人多,还要等,在客坊住。非常不方便。当年需要榨油的人也多,除了茶籽,乡亲们还年年种油菜。祖父想,我们自己造一个榨油坊不是很好吗?”

        “建这么个油坊也是需要一些钱的,您祖上是地主吧?”我调侃郑师傅。“也算是吧,祖父的想法是:建好了油坊,方便了乡亲,又可以赚点农闲钱。”于是,请来了老油坊师傅,请来了木工,勘察地形,选址,造水车、做辗盘、建房子、凿油榨……“为什么油坊不建大一点呢?做事时不是更方便吗?”“你看到了,边上就是农田,不可以毁掉的!土地可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哦!”“也是!这么算来,这油坊应该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平常房屋的整理,水车、辗盘的维修都是您自己吧?”“是的,现在嘛,做这个也没有多少钱赚了,你看,这炒、蒸茶籽粉的师傅,都是请来的(合伙人这几天身体不舒服),初了开支,余下的也不多了”

       是啊,我问过顾客,榨一榨油需要多少工钱(每榨九十斤茶籽,多出的另算),算算,所剩无几。郑师傅一边回答我,一边手也没停下来,用稻草做着包茶籽粉的包箍。那箍须疏密得当,太疏则漏粉,太密则影响出油。垫在底部的草还须揉软了,才起作用。

       说话间,蒸锅詹师傅告诉郑师傅,可以包箍了。(这看似简单的蒸也有讲究,水是山泉水,不能一股脑装满蒸笼,须一层上汽后再上一层,待蒸笼满了,都上汽了,方可出锅。一般情况下,二十分钟可出一甑。)詹师傅从锅里一簸箕,一簸箕地将蒸好的茶籽粉装出供郑师傅包箍。郑师傅用一个无底桶量着,把料装进铁箍,用脚踩实。边踩边将边上的稻草拨拢,一饼茶饼便包好了,等着装进榨内开榨。

       甑里现在该上料了,那是已经炒过的茶籽粉。这工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掌握火候是关键,太“老”或者太“嫩”都会影响出油率。阿姨告诉我:将粉抓在手里,成团,然后轻轻碰一下,会散开,则正好。握而不团——过了,碰而不散——嫩了。

        20多分钟,这边忙完,辗槽里的茶籽也辗好了。把带动水车的水关小一半,辗盘转速慢了下来,郑师傅和詹师傅一前一后,郑师傅在前面撮起已辗好的;詹师傅在后面则加进需要辗的。(每盘15公斤左右)

       榨油机里已经装好了“油饼”,开榨了,涓涓山茶油流进油桶,也流进了人们心里,瞧,来榨油的阿姨笑得多甜!

       小小的榨油坊,除了那台液压榨油机,就是这么原始。您可能要问:现代化的榨油坊不是更方便吗?这个疑惑是一位顾客阿姨帮我们解开的。她说:古法榨油,油质更清亮,而且每榨可多出半斤油左右。别小看了这250克油,冬闲时,那可是山里人半天的工资哩!

       小小的榨油坊,每年的冬季都充满油香,纯纯的山茶油滋润着山里人的生活。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漫山遍野的山茶开满了白色的花,慢慢地,那花渐变,变成一条黄澄澄的河流。


·上一篇:四门炙贤围 ·下一篇:我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