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魅力杨村 更多

杨村概况

沿革区划

文化资讯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杨村 > 文化资讯 > 内容 

影视镜头下的千年古镇:《少共国际师》剧组与杨村的文化共鸣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2-12 12:23:11

   2011年盛夏,随着《少共国际师》电视剧在江西宁都的拍摄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场关于红色历史与客家文化的深度对话,在赣粤边界的龙南杨村悄然展开。这部以中央苏区少年红军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本已在宁都选定多处外景地,却因我的坚持,将镜头延伸至百公里外的老家杨村——这片承载着王阳明心学遗韵、客家围屋传奇与抗战烽火记忆的土地,最终在导演李俊岩与制片人李兴文的文化审视下,成为电视剧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注脚。

   一、文化寻根:从宁都到杨村的创作转向

   《少共国际师》讲述的是1933年中央苏区组建的一支少年红军部队的成长历程,其核心诉求是通过青春热血的故事展现革命精神。在宁都拍摄期间,剧组已选定翠微峰、黄陂、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为了提高老家龙南的对外知名度,我与总导演李俊岩、制片人李兴文商量,觉得在宁都“少了些人文厚度”,要求在龙南选些外景。我的理由是:“红军战士不仅是战斗者,更是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足迹必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交融。”

   此时,在江西省委党史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与李俊岩、李兴文一行四人驱车回到龙南,为拍摄外景选址打开了新的视角。

   首次踏入杨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眼前一亮:燕翼围的雄浑花岗石墙、太平桥的飞檐翘角、蔡屋古榕的参天华盖,这些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仿佛天然的历史剧场。正如李兴文在考察笔记中所写:“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故事,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活态历史场景’。”

   二、时空叠影:杨村古遗的艺术解构

   在杨村为期两天的选址考察中,我们一行四人重点走访了燕翼围、太平桥、员布永吉围及蔡屋古榕树。这些建筑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承载着多重文化密码:

   (一)燕翼围:防御工事里的客家精神

   作为龙南“四大围屋”之一,燕翼围以其四层高楼与58个枪眼构成的防御体系闻名。李俊岩在围屋前驻足良久,他注意到围屋的水井、粮仓与家族议事厅,感叹道:“这不仅仅是军事堡垒,更是客家人‘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的精神图腾。”在他的构思中,燕翼围将成为剧中少年红军躲避敌军追捕的重要场景,通过围屋的坚固与少年们的热血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张力。

   (二)太平桥:王阳明心学的物化表达

   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其“三墩二拱重叠”的结构被誉为“客家桥梁建筑的活化石”。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曾在此设台祭浰头山神,并为银山庙题写“护国灵祠”牌匾,李俊岩兴奋地表示:“这座桥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它连接的不仅是两岸,更是军事胜利与文化治理的双重境界。”他计划在剧中设计一场少年红军在桥上宣誓的戏份,让历史与现实在桥身的斑驳光影中对话。

   (三)蔡屋古榕:跨越时空的精神地标

   蔡屋的古榕树因其“独木成林”的奇观被蒋经国题写“江南第一树”。李兴文在树下观察到,古榕的气根与主干相互缠绕,形成“新老共生”的独特景观,这让他联想到剧中少年红军的成长历程:“就像这棵榕树,革命精神需要在历史的根基上不断生发新芽。”他提议将古榕作为电视剧的重要意象,贯穿全剧的开头与结尾,象征革命精神的传承。

   三、文化解码:历史名人的精神镜像

   杨村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其与历史名人的深度关联。当李俊岩、李兴文得知明朝皇帝朱元璋曾授“国泰民安”牌匾给银山庙,王阳明、廖光泮、蒋经国、蔡省三、张瑞贵等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时,他们的文化敏感度被彻底点燃。

   (一)王阳明:心学实践的历史现场

   王阳明在杨村的驻军经历,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他创办的新蔡书院,虽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其“教化新民”的理念与红军的文化宣传工作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我们去杨村中学联系学生演员时,李俊岩在银山庙遗址前感慨:“王阳明在这里破山中贼,红军在这里破心中贼,两者的精神内核都是对正义的坚守。”他计划在剧中加入一场少年红军在书院遗址学习识字的戏份,通过王阳明的《传习录》与红军的革命书籍并置,展现文化传承的力量。

   (二)廖光泮:在杨村播撒革命火种

   在银山庙僧人的掩护与协助下,廖光泮等人在杨村的工作进展迅速。先后发展了多名农民积极分子加入农民协会,密切配合,建立起虔龙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联络点之一,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杨村、虔南乃至整个龙南地区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蒋经国与蔡省三:教育救国的双轨叙事

   蒋经国题写“江南第一树”与蔡省三督办创建杨村中学的故事,让李俊岩联想到红军的扫盲运动。他认为:“无论是蒋经国的‘赣南新政’还是红军的教育实践,本质上都是通过教育改变民众命运。”这种视角的融合,最终体现在剧中少年红军帮助村民识字的情节设计上,将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编织成一条文化纽带。

   (四)张瑞贵:抗战记忆的民间书写

   国民党将军张瑞贵在杨村抗日期间挖井铺路的事迹,让李兴文看到了历史叙事的多元性。他指出:“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不应局限于单一党派的叙事,张瑞贵的善举恰恰证明,在民族大义面前,不同阵营的人都能携手共进。”这一发现促使剧组在剧中增加了一个国民党士兵与红军少年共同抗击日寇的支线情节,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

   四、文化建言:从影视拍摄到文旅开发

   选址考察结束后,李俊岩与李兴文向龙南县政府提交了一份《杨村文化资源开发建议书》,提出了三点核心建议:

   (一)打造“影视+文旅”融合示范区

   建议以《少共国际师》拍摄为契机,在杨村镇设立影视基地,以燕翼围为中心,复原1930年代的太平古镇风貌,开发“跟着电视剧游红色杨村”的沉浸式旅游线路。例如,游客可在蔡屋古榕树下体验弹棉工艺,在太平桥参与“红军桥边故事会”,在燕翼围观看实景演出《围屋枪声》。

   (二)构建王阳明心学研学体系

   依托银山庙、新蔡书院遗址、祭浰头山神遗址,在太平桥周边建立王阳明心学公园或博览馆,开发“知行合一”主题研学课程。李兴文特别指出:“王阳明在杨村的实践,是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转折,这一独特历史资源应转化为文化IP。”

   (三)深化抗战记忆的多维展示

   建议在杨村太平古镇内建立红色抗战纪念馆,整合张瑞贵驻军、蔡屋圩军民互助等历史事件,通过实物展示、情景再现等方式,呈现赣粤边境的抗战全貌。李俊岩强调:“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它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生动例证。”

   五、文化觉醒:杨村现象的时代启示

   《少共国际师》剧组的杨村之行,最终确定了电视剧中三场关键戏份的拍摄:一场是少年红军在太平桥遭遇敌军追击,利用桥体结构巧妙突围;另一场是少年红军围坐在蔡屋古榕下,老人讲述红军的英勇故事,让少年们领悟到“军民同心”的真谛。第三场是在燕翼围少年红军接到战斗任务后,迅速集中出战的情景。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剧情,更让杨村的文化基因融入了红色叙事的血脉。

   正如李俊岩在杀青仪式上所说:“杨村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不同时代精神的层积。当少年红军的脚步声与王阳明的马蹄声、张瑞贵的铁锹声在围屋间回荡,我们真正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而李兴文则从产业角度展望:“杨村的实践证明,文化资源的价值不在于静态保护,而在于通过创造性转化,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共鸣。”

   如今,杨村已成为赣粤边境的文化旅游热点,我在《惠州人游龙南》中,特留一页刊印李俊岩题写的诗句:“古榕荫里说太平,围屋墙头话长征。”这句诗不仅是对《少共国际师》拍摄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杨村文化觉醒的诗意注解——当影视镜头与历史记忆相遇,这片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


·上一篇:两岸媒体记者访龙南杨村客家 体验.. ·下一篇:“杨村微扶贫”微信公众号上线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