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屋新中坳的龙九公路旁,有一座古老的砖瓦窑,这里烧制的是农村建房必备的青砖和瓦片。在我驻村紫霞的日子里,这座缸瓦窑成为了我生活中每天必要欣赏的一道风景。
砖瓦窑的主人是社湾的阿球古,他比我年长将近二十岁,我称呼他“阿哥”。但我辈份比他高几辈,因此他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为“细叔公”。我们之间的感情如同那窑火般热烈,每次路过砖瓦窑,我都会停下自行车,与阿球古攀谈几句。
阿球古是个特别勤奋的人,他每天起早贪黑,挑泥、做砖坯、做瓦坯、破柴,辛勤劳作。当地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阿球古挑泥——造窑(谣)”,足见他对砖瓦窑的执着。他的身影在窑火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他不仅勤奋,还热心助人。路过这里的人,经常会进他的砖瓦窑厂喝杯水,寄放个东西,或是请他帮忙传个话,他非常乐意、热情的答应。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砖瓦窑时,正值中午时分,阳光炙烤着大地,阿球古却仍在窑前忙碌。我停下车,走到他身边,递上一瓶从蕉陂带回的汽水给他。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露出憨厚的笑容:“细叔公,这么热的天,你还来看我,真是谢谢你啦!”图片
我关切地问他:“阿哥,这么辛苦,你一个人能忙得过来吗?”他笑着回答:“习惯了,这窑火一烧就是几十年,早就离不开啦!再说了,村里人都需要这些砖瓦建房,我不能让大家等太久。”
窑火熊熊,照亮了阿球古那张朴实的脸庞。他眼神坚定,透露出对这份事业的执着。我被他这份坚守所感动,不禁想起了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他们默默无闻,却为我们的家园添砖加瓦。
日月如流,寒来暑往。砖瓦窑见证了阿球古从青丝到白发,也见证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每当夜幕降临,我骑车回家经过砖瓦窑,总能看到那窑火依旧燃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图片
后来,为了生存我也离开了杨村乡政府,在他乡打工数十年里,就再也没见过阿球古,但那座砖瓦窑和阿球古的身影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这让我明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蔡屋砖瓦窑的窑火熄灭了,但阿球古的坚守与传承永存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