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员布草席是一方水土孕育的手工瑰宝。这片坐落在九连山脉南麓的土地,因独特的红黄壤土质与山泉水浸润,生长的席草自带“先天优势”——草茎修长挺拔,表皮光滑如缎,内里海绵状纤维充实饱满,柔韧度远超普通席草。“土好草才好,草好席才牢”,当地老匠人常说的这句话,道尽了员布草席品质的根基。
作为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员布草席的编织藏着客家人的巧思。每年端午后,村民们趁着晨露未晞收割席草,经清水淘洗、烈日晾晒至半干,再用木槌反复捶打软化草茎,使其更易编织。编织时不用机器,全凭双手在木质织席架上穿梭:经线以棉线固定,纬线则将处理好的席草一根根嵌入,力道需均匀,否则草席易松垮;每平方厘米要编入8至10根草茎,才能保证平整耐磨。一张标准草席,需两位匠人协作三日方能完成,经纬之间,是时间沉淀的质感。
员布草席的妙处,在四季更迭中尽显。夏日铺在床上,草茎的天然孔隙透气排汗,触肤清凉不粘身;冬日垫在褥下,纤维层锁住温度,竟有暖意融融之感。更难得的是其耐用性——防霉防虫的天然属性让草席久用不腐,即便用十年,席面依旧平整,色泽从浅绿渐变成温润的黄褐色,越用越有韵味。当地还流传着趣谈:“久婚未孕?许是少了员布席。”虽带玩笑意味,却藏着乡亲对草席的偏爱,仿佛这经纬交织间,藏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因全凭手工制作,员布草席年产量始终不足2000床,多在县内熟人圈子里定销,鲜有外销。这稀缺性,反倒让它成了杨村人走亲访友的“体面礼”——带着草木清香的草席里,裹着的是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手艺的坚守,更有一方水土独有的温度与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