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田螺湖记:螺隐青山里,文脉自天成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7-1 23:27:32

   在杨村镇的员布洞顶里,藏着一处看似寻常却暗蕴乾坤的山窝——田螺湖。它不是碧波荡漾的水泽,而是员布村辖下一个聚居着三十几户人家的小地名,距杨村圩西七八里地,像一颗被青山轻轻托住的田螺,在九连山余脉的环抱中静卧了数百年。这里的廖姓族人,世代枕着笔架山的墨香,望着帽山官印峰的威仪,将一方水土的灵秀,酿成了“人才辈出”的传奇。

   一、地名溯源:田螺姑娘的传说与时代印记

   田螺湖的名字,藏着一段沾着泥土与月光的民间故事。相传明清之际,这片山窝尚是荒僻之地,最早迁徙而来的廖姓先民在此开垦时,常于田埂边的水洼里发现异常硕大的田螺。更奇的是,每当农人数日劳作疲惫不堪,归家时总能看到灶台上摆着热饭热菜,屋舍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起初众人以为是邻里互助,直到一个月夜,有农人提前归家,撞见一位身着青衫、眉目清秀的女子从水缸中走出,褪去人形,化作一只巨大的田螺沉入水洼。

   村民们方知是“田螺姑娘”感念众人勤劳,在此显灵相助。为感念这份庇佑,人们便将此地唤作“田螺湖”——“湖”字并非指水,而是喻指这片土地如湖般包容滋养,也暗合田螺栖息于水泽之意。这个传说在山窝中口耳相传,成了维系族人向善向勤的精神纽带。

   然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破四旧”时期,这个带着神话色彩的名字被视作“迷信”,为革除旧俗,此地一度更名为“新田”,取“新土地、新希望”之意。但老辈人的记忆里,“田螺湖”三个字始终带着温度,随着时代变迁,这个承载着乡土情感的地名又渐渐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称谓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符号。

   二、山水格局:四象环护的天然秘境

   若从高空俯瞰,田螺湖的地势恰似一枚被群山精心包裹的田螺壳——不是封闭的禁锢,而是藏风聚气的格局。

   东面,是巍峨的大禾塘笔架山,三座山峰错落有致,中峰略高,两侧稍低,形如文人案头的笔架。清晨时分,云雾常缠绕在峰峦间,阳光穿透时,山影如黛,墨色淋漓,仿佛随时能蘸取晨露书写文章。在传统风水里,笔架山主“文运昌隆”,正是这片土地“科研人员辈出”的天然注脚。

   南北两侧,九连山余脉如两条舒展的臂膀,从角嵊顶蜿蜒而下,形成“左青龙、右白虎”的环抱之势。南侧山脉林木葱郁,松涛阵阵,像一道绿色的屏风挡住了南下的湿气流;北侧山岗则相对平缓,坡地开阔,既阻隔了北风的凛冽,又为村庄留出了通风的间隙。这两道山脉不高不矮,不远不近,恰好构成“藏风”的屏障,让山窝内四季气候温润,即便是寒冬,也少见酷烈风雪。

   西面,视线穿过员布洞的开阔谷地,正对着帽山官印峰。那山峰顶平身方,轮廓方正如古代官印,岩层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恰似印泥未干的玺印。更妙的是,官印峰前还有层层叠叠的低矮山峦,如百官朝拜,形成“远有朝山、近有案山”的格局。在风水学说中,“官印峰”主“仕途通达”,而田螺湖的族人虽多务农,却始终以“耕读传家”为训,这份对“文”与“官”的敬畏,早已刻进了山水崇拜里。

   从新蔡河通往田螺湖的沿途,是连绵的马尾松林,苍劲的树干如墨笔直立,松针在风中簌簌作响,像在低声诉说。从前,山窝周围是大片的梯田,水稻的绿、蕃薯的紫、大豆的黄,随季节变幻着色彩;如今,村周的山岗被连片的脐橙园覆盖,数千亩果树在春夏泼洒浓绿,秋冬缀满金黄,水泥路如银链般穿园而过,连接着山窝与外界,让古老的土地既守着传统,又向着现代敞开怀抱。

   三、风水密码:天地人共生的智慧

   田螺湖的“灵秀”,从来不只是传说与风水的附会,更是山水与人文共生的结果。

   传统风水学讲究“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田螺湖恰好占据了“气”的聚汇点:东面笔架山为“来龙”,九连山余脉为“护砂”,西面官印峰为“向山”,中间的山窝则是“明堂”。这样的格局,让山间的湿润气流在此回旋,形成温和的小气候,既适合农作物生长,也让居住其中的人身心舒泰。更重要的是,这种“三面环山、一面向阳”的地势,无论在任何年代都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让廖姓族人得以在此安稳繁衍生息,积累下“勤劳善良”的族风。

   而“笔架山”与“官印峰”的意象,早已超越了地理形态,成为刻在族人骨子里的价值观。廖姓先祖从坪湖黄塘迁桥头莲塘面,再分支至此,每一次迁徙都是对“宜居之地”的选择,而田螺湖的山水,恰好契合了他们对“耕读传家”的追求——笔架山在前,便要勤学不辍;官印峰在望,便要清正立身。这种精神指引下,即便山窝狭小、资源有限,族人也始终重视教育,从这里走出的十多位科研人员与科级以上干部,正是“地灵”与“人杰”相互成就的明证。

   如今的田螺湖,脐橙园的清香与松涛声交织,水泥路通向的不仅是外部世界,更是将山水赋予的灵秀转化为现实发展的通途。那些关于田螺姑娘的传说,关于笔架山与官印峰的敬畏,早已融入了“勤劳”“向善”“向学”的民风里,让这片看似普通的山窝,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站在田螺湖的脐橙园里,望笔架山含黛,官印峰凝翠,忽然懂得:所谓“风水”,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田螺湖的传奇,是九连山余脉写就的地脉史诗,是廖姓族人续写的人文篇章,更是一方水土用数百年时光证明的真理——当人对天地心怀敬畏,与自然和谐共生,平凡的山窝也能孕育出不平凡的生命力。

·上一篇:杨村车田记:水韵千年的客家传奇 ·下一篇:杨村与蔡屋街的典故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