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间,南赣巡抚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驻军杨村黄塘。当这位心学大儒策马穿行于重峦叠嶂间,眼前景象令他喟然长叹:嶙峋山势割裂了田畴阡陌,贫瘠土地难养一方百姓,山民为生计所迫,徘徊在良民与匪寇的边缘。他深知,在这片“山多田少则民生艰,民生艰则易堕迷途”的土地上,“贼与民之间仅一良知之隔”——守住良知,便是守护百姓向善的本性。于是,这位心怀天下的思想家,决心以教育为刃,劈开蒙昧的坚冰,在杨村契真寺的旧址上,点燃照亮南赣群山的教化火种,创办新蔡书院。他特意从余姚老家运来刻有“知行合一”的石碑,立在书院前庭,碑侧青苔至今仍留着当年学子摩挲的痕迹。
书院初创之际,王阳明施展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将千年古刹的梵音道场,化作琅琅书声的求知殿堂。他亲自擘画讲堂格局,让大雄宝殿变身明德堂,禅房改作明伦斋,就连钟鼓楼也成为警醒良知的晨钟暮鼓。为构建完整的教育网络,他不仅斥资修缮当地庙学,更在各村寨广设社学,使求学之路不再被群山阻隔。不同于寻常书院的空言义理,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理念,将深奥的哲学智慧化作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生存之道。他的讲堂既是传道授业之所,更是经世致用的实践场——农闲时节,荷锄负耒的山民围坐聆听“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哲思;通衢小道上,捧卷诵读的童子以稚嫩童声传唱良知歌谣。他谈《论语》时融入农耕时令,讲《孟子》时结合山林生计,真正让圣贤之道落地生根。某次雨后,他曾带领学子在田垄间辨识五谷,以“稼穑艰难”阐释“事上磨练”的真谛,泥脚印与书页墨痕在青石板上叠成独特的教化图景。
数年耕耘,新蔡书院的教化春风如甘霖普降,悄然润泽着太平堡的每一寸土地。昔日被视作“化外之地”的山乡,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农舍里,父兄督促子弟诵读之声日夜不绝;市集间,童叟谈论礼义之道蔚然成风。知书达理、崇德向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成为渗入百姓生活的日常。书院不仅培育出一批通晓文墨、德高望重的乡贤,更让“致良知”的理念如同播撒的种子,在山民心中生根发芽。百姓从单纯的畏惧律法,转向主动追求内心的善良;从只求温饱的生存挣扎,迈向对道德修养的执着追求。据《龙南县志》载,嘉靖年间太平堡学子赴考时,行囊中皆备王阳明手书《示龙场诸生》,成为考场外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新蔡书院的创立,堪称王阳明“以文化人”治世思想的完美注脚。它不仅提升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素养,更以教育的力量消解了民生困顿滋生的暴戾之气,在赣南边陲筑起一道以良知为砖石、以诗书为壁垒的精神长城。岁月流转,这座百年书院的影响却愈发深远:此后数百年间,太平堡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崇学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曾经被世人视为蛮荒的土地,因王阳明的教化之志,化作弦歌永续的文明之乡,其精神光芒,至今仍在龙南大地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