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山歌载道:王阳明以山歌化育杨村的教化实践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9:43:00

   王阳明在南赣四载,期间在杨村黄塘驻军平三浰时,曾在于契真寺址创办新蔡书院以化育山民。彼时南赣刚经三浰之乱,山野间虽匪患初平,然“人心陷溺”之弊犹存。他踏查村落时见山民“伐樵而歌、插秧而咏”,歌谣中虽多俚语,却饱含天地自然的本真性情,遂悟“良知本在民间,教化当顺民情”。当听闻老叟唱“山歌不唱心不甘,唱出山歌心里宽”,他抚掌而叹:“此非‘百姓日用即道’之明证乎?”遂决意以歌谣为舟,载圣贤道义驶入山野阡陌。

   王阳明深研客家山歌“声调婉转如流水,歌词通俗若白话”的特质,发现其“七言四句、平仄自由”的结构,恰与“心学”直指本心的理路相合。他亲率书院弟子组成“歌谣改制局”,于杨村圩老虎坝太平江畔搭建草庐,将《南赣乡约》条规与《传习录》精要拆解为山歌母题。为写“孝顺爹娘”的唱词,他曾蹲坐田埂听农妇念叨家常,终得“山间蕨菜青又青,孝顺爹娘值千金”这般带着泥土气息的句子;论及“义利之辨”时,见樵夫拒取他人遗落的山货,遂成“田头莫贪他人利,心有良知月光明”的警世之唱。更妙的是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哲思,编为节奏铿锵的“过山溜”调,让山民在攀崖越岭时以号子形式传唱,苍凉的歌声中竟透出振聋发聩的力量。

    新蔡书院内特设“山歌讲艺堂”,邀来杨村最负盛名的歌师廖阿公与学子共研曲律。晨光初现时,可见王阳明临窗抚琴,弟子依琴音填新词,老歌师则以客家方言校正韵脚,“月光光,照四方”的传统调子,渐渐融入“心即理”的新义。每逢圩日,新蔡书院弟子便担着曲谱穿行于太平堡集市,见卖菜老妪便唱“秤星要平心要正”,遇嬉闹顽童便哼“莫摘邻家桃李枝”。最动人的是黄昏时分,浣纱女在太平江边以山歌对答:“妹问良知何处寻?哥答就在浣纱盆”,清澈的嗓音混着水声,将“心外无物”的道理唱得柔肠百转。

    这般“以俗养正”的教化实践,如春雨润物般改变着杨村的气质。往昔聚赌斗殴的山民,在“赌博赢来终是祸”的山歌里收起骰子;目不识丁的农妇,能以“善恶只在一念间”劝诫邻里。新蔡书院的酸枣树下,常现“先生唱山歌考校‘致良知’,樵夫以歌谣应答‘存天理’”的奇景——白发童生用官话吟诵“大学之道”,赤足少年便以山歌接“良知本是自家宝”。至正德十六年王阳明离赣时,杨村已形成“农者歌于野,商者歌于市”的教化盛景,连圩上酒铺的招牌都题着山歌体的劝诫诗。

   这影响绵延数百年:龙南客家山歌至今保留“劝世歌”“教化歌”的传统,《月光光》、《过山溜》等曲调中,仍可寻见“心无私欲即天理”的哲思回响。当现代学者在杨村收集民歌时,老人们仍能哼出“王阳明来教山歌,唱得民心亮堂堂”的古老唱段——当年新蔡书院的灯火早已熄灭,而那些借山歌流传的良知教谕,却如太平江的流水,在客家儿女的血脉里奔涌不息,成为边地文明中独树一帜的“歌谣化育”奇观。

·上一篇:躬耕传道:新蔡书院的垦荒实践与.. ·下一篇:龙南弦歌:王阳明与新蔡书院的教..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