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契真寺借庙宇场地创立新蔡书院后,面对边地“山多田少、粮储匮乏”的困境,深知“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为保障书院讲学与驻军补给,他果断作出“以耕养学、自给自足”的决策,组织官兵与学员奔赴陈坑口新岭垦荒。这场看似普通的农事活动,实则蕴含着其“知行合一”的治世智慧,在赣南山林间掀起一场兼具经济意义与教化价值的实践运动。
新岭位于杨村东南的山地,虽土壤肥沃,却因多年匪患沦为荒地。王阳明带领二百多官兵与书院学员,以军事化管理开展垦荒。他亲自勘察地形,将垦区规划为“教学田”“军屯田”“义仓田”,制定《垦荒条规》明确责任分工:官兵负责开凿水渠、砍伐荆棘等重体力劳动,学员则记录农事日志、测量土地肥力,并将《农政全书》中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垦荒口诀”。在垦荒现场,常可见身着儒衫的学子与披甲官兵并肩劳作,挥锄时谈“格物致知”,灌溉时论“水利民生”,将田间地头化作移动的课堂。
垦荒过程中,王阳明创造性地将“致良知”理念融入农事。他提出“耕者即学者,垄亩即讲堂”,要求学员在翻土播种时体悟“天地化育”之理,在除草施肥中领会“去恶存善”之道。书院甚至开设“农桑课”,邀请当地老农传授梯田开垦、稻种改良之法,学子们则以理学思辨反哺农耕实践。某次暴雨冲毁田埂,王阳明借此契机召集众人:“田埂崩坏可重修,人心之堤若溃则难补”,将修复水利与修养心性相类比,使垦荒劳作升华为道德修行。
这场垦荒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新岭垦出良田三百余亩,不仅满足了书院师生与驻军的口粮需求,还建立起储备三年之粮的“新蔡义仓”。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超预期:一方面,“兵民共耕”打破了传统军民隔阂,培养出兼具武备与文才的“耕读之士”,这些学员后来多成为边境村落的乡贤,将垦荒经验推广至赣粤各地;另一方面,“以耕养学”的模式启发了周边州县,南赣地区掀起“官学办田庄”的风潮,赣粤两地许多书院纷纷效仿,形成“耕读相济”的教育传统。
王阳明在杨村新岭的垦荒实践,实质是以土地为纸、以犁锄为笔,书写着“知行合一”的教化篇章。它既解决了物质供给难题,更重塑了边地军民的精神风貌——当垦荒者在汗水中读懂“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在收获时领悟“天道酬勤”的真谛,书院的教化便真正扎根于生活实践。这种“教育与生产结合、学术与民生并重”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赣粤客家地区的农耕文化中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