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四民共序:王阳明治下杨村的社会生态重构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9:58:18

   明正德年间,南赣边陲的杨村在“三浰之乱”后百废待兴。王阳明驻节南赣期间,在杨村以“心即理”为哲学根基,构建起“士农工商各安其位,文武耕织共循良知”的社会治理体系。这种将军事管制、生产组织、伦理教化熔于一炉的治理实践“四民共序”文明样本,其蕴含的社会建设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一、剑指山河:青年从军与边地武备的重塑

   王阳明深知“边患不靖,则民生难安”,在杨村创立“太平义兵”制度时,特意打破“军户世袭”的旧规,推行“选士于农”的征兵制。他在演武场立碑明示:“凡十六至三十岁男子,弓马娴熟且通《孝经》者,可入义兵籍”,将军事选拔与文化考核相结合。每日卯时,演武场的铜钲声与书院的晨读声此起彼伏——青年士兵先练“八卦刀阵”,再学“忠君护民”之理,这种“武备与文心并修”的训练模式,造就了明代罕见的“知书义兵”。

   《龙南旧县志》记载的赖虎从戎故事颇具典型性:这位猎户之子初入兵营时厌训欲逃,王阳明将其带到书院“良知堂”,指着匾额说:“尔持弓能射虎,何不能射心中贼?”遂命其每日操练后抄录《传习录》。三月后赖虎在剿匪中身先士卒,负伤时仍背诵“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以自勉。更具开创性的是“军功入仕”通道——义兵赖文兴因三次击退匪袭,被推荐入新蔡书院深造,嘉靖元年竟以“武举文试”双优中举,其答卷中“弓马即良知发用”的论断,至今仍存于赣州博物馆。

   为构建军民联防体系,王阳明将杨村划分为八个“兵甲社”,每社设“望楼”与“兵器库”。在太平堡出土的明代《兵防图》上,可见岗哨与屯田交错分布,形成“十里一碉、五里一汛”的防御网络,这种“以民为兵,以兵护民”的布局,使边境防务成本降低六成,却实现“匪不敢近境”的实效。

   二、力耕务本:男子农耕与生计根基的夯实

   面对杨村“七山二田一分水”的困境,王阳明推行“兵农协同”的生产模式,将驻军分为“战兵”与“耕兵”,创设“三时耕作法”:春夏季战兵戍守、耕兵屯田,秋冬季则全员参与垦荒。他亲自带领军民在陈坑山谷试验“区田法”,将中原垄作法与客家梯田技术结合,创造出“山腰筑埂种稻、山脚开畦植桑”的立体农耕体系,使荒地开垦率提升三倍。

   在农耕实践中,王阳明将“致良知”融入生产伦理。每日田间劳作时,书院学子持《农政全书》讲解“土性辨认”,军官则以“深耕易耨即事亲之道”劝农。赖氏老族谱记载:耕兵徐大山因改良稻种获“勤耕榜首”,王阳明亲书“犁锄亦良知”匾额相赠,令其在乡约会上讲述“辨土色如辨善恶”的体会。这种将生产智慧与道德修养结合的做法,使杨村稻米亩产从正德初年的一石二斗,增至嘉靖年间的三石五斗,不仅实现军粮自给,更有“杨村谷”远销粤北。

   为解决灌溉难题,王阳明主持修建“良知渠”,引禾江水绕村而过。渠坝上刻有他手书的《水利榜》:“水为民生之本,分渠如分善恶,须公平如秤星”。如今在杨村残存的渠坝遗址上,仍可见当年军民合筑的“人字坝”结构,其“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见证着这位思想家“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

   三、闺阁化育:女子持家与家风伦理的重建

   在平定“掠卖女子”的匪患后,王阳明推行一系列提升女性地位的举措,在明代边地堪称石破天惊。他在书院旁设立“女红堂”,亲订《闺阁良知训》,首条即言:“女子亦有良知,持家即修行”,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规定家庭事务“夫妇共议”,甚至在乡约中明确“妻可谏夫过,夫若殴妻则罚谷十石”,这种性别平等理念在当时实属罕见。

  获救女子林秀娘的故事最具代表性:她被王阳明从匪寨救出后,成为“女红堂”教习,将纺织与教化结合,创造出绣有“孝悌忠信”字样的“良知锦”。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编创的“纺车课子法”——让幼儿围坐纺车旁听《三字经》,线轴转动与诵读声相应,这种“纺织声中育童蒙”的场景,被绘入杨村赖氏祠堂的壁画。在她影响下,杨村女子形成"晨纺、午炊、晚课"的生活节律,连粤北客家女子都渡江来学,《虔台倭纂》记载当时“杨村女红甲于赣南”。

   王阳明还推动建立“女子义仓”,规定每家妇女每年需纺棉十斤存入仓中,用于赈济孤寡。在燕翼围修缮中发现的一本旧族谱中显示,直至乾隆年间,“女子义仓”仍在运转,其管理章程中“出纳必公,如临良知”的条款,正是王阳明治理思想的延续。这种将女性力量纳入社会建设的做法,使杨村出现“家有贤妻,盗贼不欺”的良好风尚。

   四、童蒙养正:童子向学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王阳明视教育为“百年树人之本”,在杨村推行“强制启蒙”制度,规定“凡八岁以上孩童,无论贫富必入社学三年”。他亲自编著《蒙学良知歌》,将“致良知”思想融入客家山歌调,其中“锄头尖上有良知,洒扫亦是圣贤事”的词句,至今仍在杨村童谣中传唱。每日清晨的“童子讲会”上,他常蹲身与孩童对话,以“拾金不昧”、“让梨推枣”等生活事例,讲解“良知在日用”的道理。

   赖建林偷果事件成为教育典范:这孩童摘邻居桃子被带至书院,刚巧王阳明从黄塘赶来,他不施惩罚,却令其诵读“己所不欲”百遍,再让他提着自家桃子登门道歉。此事被编成《良知改过图》,悬挂各社学警示。更具创新性的是“童蒙知耻”法——犯错孩童需在胸前佩戴“知过牌”,牌面写“某日用功不勤”等自警语,待改过则由同窗摘下,这种“以羞耻心促良知”的教育法,使杨村孩童形成“知过能改即圣贤”的共识。

   这些教育实践结出丰硕果实:正德之后杨村走出十位秀才,其中三人成为新蔡书院讲师。嘉靖年间,学子赖文辉在乡试答卷中提出“田埂即杏坛,耕夫皆弟子”的论断,主考官批曰:“此非独记诵之学,实乃良知发用”。如今杨村小学的校训“耕读传家”,正是当年王阳明教育理念的当代回响,而保存完好的明代社学旧址中,“忠孝廉节”的石刻与课桌上的“良知”刻痕,仍在诉说着这段教育史上的佳话。

   五、遗风永续:社会生态的文明基因传承

   王阳明在杨村构建的“四民共序”社会,留下穿越时空的文明印记。今日走进杨村围屋,可见围屋结构暗藏“文武相济”的密码——外围炮楼与内院书院并存,粮仓匾额“耕心”与兵器库匾额“守仁”相对,这种建筑语言正是当年社会生态的物质固化。当地“舞香火龙”民俗更延续着“四民共融”的传统:龙身由士兵甲胄纹样与农夫犁铧图案交织,舞龙者中既有青壮男子持龙,亦有女子举灯、孩童捧香,老艺人说这是“军民用命,老少共序”。

   在赖、徐等宗族的现代家训中,“耕读传家”、“文武兼修”仍是核心条款。2010年杨村廖氏修族谱时,发现清代道光年间的《族规》,其中“子弟必习一艺,农者知书,工者守礼”的规定,与王阳明当年的治世理念一脉相承。这种将社会分工与伦理教化结合的治理智慧,不仅使杨村成为“南赣教化楷模”,更启示着当代社会建设的深层逻辑——真正的社会秩序,从来不是强制规训的产物,而是如同王阳明所实践的,让每个社会角色都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实现与公共责任的统一。

·上一篇:化俗归儒:王阳明驻军杨村对宗教.. ·下一篇:端阳遗韵:王阳明治世思想在杨村..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