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端阳遗韵:王阳明治世思想在杨村端午习俗中的百年回响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0:00:37

   当杨村太塘头上的龙舟在端午时节劈波斩浪时,船头“阳明帅”的旌旗总让老人们想起祖辈相传的故事: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将军事训练融入端午民俗,让这片曾战火纷飞的土地,从此有了带着“良知”印记的端午记忆。五百年来,杨村端午习俗以“武备文心、俗雅交融”的独特气质,成为王阳明治世思想活态传承的文化标本。

   一、龙舟竞渡:从“战阵演练”到“良知争锋”的民俗蜕变

   王阳明初到杨村时,见端午竞渡多为各村械斗的导火索,遂下令改革赛制:以太平桥为起点,模仿其平乱时的“三才阵”编队,将龙舟分为“天、地、人”三队,船头分别竖立“忠孝”“节义”“勤俭”的彩旗。竞渡不再以胜负论英雄,而是以“船行正、桨齐整”评判,暗合“心正则行正”的理念。《龙南旧县志》记载,某次竞渡中,某村龙舟虽率先撞线,却因抢道犯规被取消资格,王阳明借此宣讲:“竞渡如做人,需守良知之规,勿贪一时之快。”

   如今的杨村龙舟赛仍保留着“赛前祭龙神”的仪式:老艺人会在大塘头下朗诵王阳明的《太平桥记》,龙舟队员则齐呼“致良知、正身心”的号子。更独特的是“问心鼓”——每艘龙舟设一面鼓,鼓手需根据划桨节奏敲击出“咚-咚咚”的韵律,象征“一念良知、万念归正”。这种将军事纪律与道德教化融合的赛制,使杨村龙舟赛既有竞技的激烈,又有修身的深意。

   二、角黍藏意:箬叶里包裹的“耕读传家”密码

   王阳明在杨村推行乡约时,发现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可作教化载体。他命书院学子将《传习录》精要刻成小竹片,裹入粽中,称为“良知粽”。规定“凡家中有子弟入学者,端午必食三粽”,竹片上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等语句,成为孩童启蒙的最早读物。龙南赖氏家族的《端午食单》记载,当时粽子内馅分“耕”“读”两类:包红豆者喻“汗滴禾下土”,包枣泥者喻“书中自有甘”,以此激励子弟勤耕苦读。

   当代杨村的“阳明粽”仍延续着这一传统,只是竹片换作了印有二维码的纸条,扫码即可聆听王阳明讲学录音。更有趣的是“评粽会”——端午当日,各家将自制的粽子送到书院旧址,由乡老从“形正(粽型规整)、馅实(用料实在)、味醇(口感平和)”三方面评分,暗合王阳明“心要虚、意要实、行要和”的教诲。这种将饮食文化与道德修养结合的习俗,让端午的粽香里始终飘着书香。

   三、香囊寄志:艾草香中绣出的“致良知”图谱

   王阳明注意到客家女子善绣冬帕带、打鞋垫,便倡导在端午绣冬帕带、打鞋垫中融入教化元素。他亲自设计“良知绣冬帕”样式:正面绣枫叶(取枫林教化之意),背面绣“四句教”。规定“女子及笄后首条冬帕带必绣良知语”,使闺阁女红成为传播理学的媒介。《太平堡闺训》记载,当时女子若能绣出“致良知”三字的冬帕带,可获书院奖励的纺车一架,此俗催生了杨村“绣字传理”的女红传统。

   如今杨村的冬帕带已成为非遗手工艺品,最受欢迎的“阳明冬帕带”仍保留着双面绣工艺:一面是太平桥图案,一面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句。年轻姑娘们会在鞋垫里装入枫树叶,取“枫叶传情、良知永驻”之意,使王阳明当年的教化符号,化作了爱情的信物。这种“针脚里藏道义,丝线中寄良知”的巧思,让端午的香气始终带着思想的重量。

   四、乡约新仪:从“端午祭”到“良知会”的文化升华

   王阳明在杨村推行乡约后,将端午祭祀改造为“良知会”:清晨在书院举行“祭良知”仪式,百姓需捧《乡约》绕行枫林三周,象征“三省吾身”;正午在太平桥头水口庙举办“劝善宴”,表彰践行良知的模范家庭;黄昏则在枫树林举行“放河灯”活动,河灯上书写悔过或祈愿之语,顺太平江而下,寓意“烦恼随水去,良知心中留”。这种将民俗仪式与道德实践结合的创举,使端午成为杨村人的“良知年检日”。

   当代杨村的端午“良知会”已发展为文化盛会:学者在书院旧址讲解阳明心学,孩童在枫林里玩“良知灯谜”,年轻人则在太平桥上演原创音乐剧《阳明与端午》。最动人的是“传灯仪式”——老者将刻有“正德”字样的古灯传给青年,灯光映着枫叶,恍若王阳明当年的教化之光,在时光里代代相传。

   从明正德到当下,杨村的端午习俗如同一条活态的文化长河,将王阳明的治世思想从书斋带入田野,从理念化为生活。当龙舟的鼓点敲响良知的节奏,当粽子的箬叶包裹耕读的理想,当香囊的丝线绣出致知的图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习俗的演变,更是一个思想家如何让智慧扎根民间,最终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这种“以俗载道、以节化人”的影响力,或许正是王阳明留给杨村最珍贵的端午礼物。

·上一篇:四民共序:王阳明治下杨村的社会.. ·下一篇:墨韵良知:王阳明在杨村的诗书创..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