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仁政暖老:王阳明在杨村的养老实践与德化之道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0:06:43

   王阳明驻节杨村期间,这位心学大儒以“视民如伤”的仁心,将脚步丈量过每一处山乡。在推行教化、整饬地方的过程中,他敏锐洞察到孤寡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养老尊贤视为“致良知”理念的重要实践,通过制度保障、文化倡导与民生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在赣南边陲树起孝老敬亲的道德丰碑,其深远意义超越时代,至今仍闪烁着人性光辉。

   面对杨村孤寡老人缺衣少食、无人照料的现实,王阳明首先构建起系统性的制度保障。他借鉴《周礼》“保息六政”思想,在各村设立“养济院”,规定以屯田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专项养老经费,由乡约长与里正共同管理。在燕翼围发现的明代账册显示,养济院每月为每位老人提供三斗米、十斤柴,冬季增发棉衣。更具开创性的是“代养制”,他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收养孤寡老人,官府给予减免赋税、优先分配耕地等奖励。赖氏宗谱记载,村民赖德昌收养三位孤老,获王阳明亲书“孝行可风”匾额,成为乡中佳话。

   在文化倡导层面,王阳明将尊老敬老融入教化体系。他在新蔡书院开设“孝悌讲堂”,亲自讲解《孝经》要义,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乃良知本然”的论断。每逢朔望,他组织兵丁、学子前往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庭院、修缮房屋,以实际行动诠释孝道。某次,他发现一位失明老妪因无人照料濒临绝境,当即安排书院学子轮流陪护,并写下《劝孝文》在各村宣讲:“老人如明镜,照见良知;敬老是善行,润泽心田。”这篇文章被刻成石碑立于村口,成为教化乡民的重要教材。

   王阳明更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他倡导各村成立助老会,由乡贤、富户捐资助老,贫困家庭则以劳力帮扶。在黄塘村,他推动建立“义田养老”制度,将闲置土地开垦为义田,收成专门用于赡养孤寡。这种“官民协同、富贫共济”的模式,使养老不再是官府的单方责任,而是转化为全民共识。龙南旧档记载,杨村在王阳明治下,孤寡老人的平均寿命较此前提升近五岁,“老有所养”从理想变为现实。

   这些举措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应。杨村不仅形成“路遇老者必让道,家中有老皆尽孝”的风气,更催生出独特的文化现象——客家围屋的建筑中,特意设置宽敞明亮的“老人房”,门楣常刻“颐养天年”、“齿德兼尊”等题字;节庆民俗中,为老人敬茶、祝寿成为重要仪式。王阳明以养老实践为切入点,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方式,既温暖了孤寡老人的暮年时光,更重塑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根基。这种“以仁政养其身,以德教润其心”的治理智慧,传承至今,为弘扬传统美德,杨村镇政府、学校、民营企业,每逢九月九重阳节,仍会组织各种孝敬老人的活动,慰问关心老人的生活和健康。

·上一篇:水口立庙:王阳明在杨村的风水哲.. ·下一篇:涤荡烟瘴:王阳明在杨村的禁烟实..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