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杨村的稻田被骄阳烤成一片金浪。早稻垂首待割,晚稻秧苗在水田里攒动,农时如战鼓,催得农户人家忙不过来。此时,巡抚南赣的王阳明正驻节杨村附近,听闻乡里因青壮劳力不足,双抢之务几近延宕,遂于次日清晨,亲率麾下长官兵及新蔡书院学员,踏入蒸腾的田垄。
一、儒冠换苎衣:田间现“知行”
晨曦未晞,王阳明已着粗布短褐,虽然身体咳嗽不舒服,但他手持镰刀立在田埂。他身后,三十余名官兵卸下甲胄,书院学子亦挽起长衫,竹笠下的面孔虽带书卷气,眼神却透着跃跃欲试。“学不可离事,知必贵于行。”王阳明声音清朗,指向眼前翻滚的稻浪,“尔等诵圣贤书,当知稼穑之艰。今日挥镰插秧,便是格物致知。”
说罢,他俯身切入稻秆,手腕微转,一束金黄便齐整地倒在臂弯。官兵们久历行伍,手脚麻利,不多时便在田间辟出数道豁口;学员们初时生涩,镰刀深了伤根,浅了难断,王阳明便蹲下身,攥着弟子李材的手,演示“刃斜入泥,力贯腰身”之法。汗珠从他鬓角滚落,滴在泥土里,与稻穗摩擦的“沙沙”声融为一体。
二、兵民共晨昏:暑热见真淳
日至中天,田水烫得灼脚。有老丈拎着瓦罐送来煲好的癞梨茶,见巡抚大人赤足站在泥中,腰间束着草绳,惊得险些打翻罐子:“大人千金之躯,怎可做此贱役?”王阳明直起腰,接过茶碗一饮而尽,笑道:“吾亦百姓子,食米当知种米苦。老丈莫要见外。”
午后忽降骤雨,豆大的雨点砸在稻穗上,众人索性脱了蓑衣,任雨水混着汗水冲刷。官兵中有名客家山区出来的,名叫陈武善,擅长插秧,便在积水处教学员分秧、插秧:“根须要舒,入泥三寸,方得活水。”学员王艮蹲在秧田边,手指被泡得发白,却仍仔细将每株秧苗插成直线。远处,有农妇背着孩童送饭,见官兵与书生混在一处,弯腰如弓,不禁红了眼眶——往年此时,她家总因劳力少而耽误时节,今年竟有官府中人来助,田埂上的号子声都比往日响了几分。
三、禾下话桑麻:夜露映初心
暮色四合时,新割的稻束堆成小山,秧田也泛起墨绿的生机。王阳明坐在打谷场边,借着火把微光,听老丈讲杨村的水旱往事。有学员揉着酸痛的肩背,小声嘀咕:“原以为治世在朝堂,不想却在泥里。”王阳明闻言笑道:“朝堂之策,起于田间疾苦。尔等今日插秧,便知赋税轻重、徭役缓急,皆系于民之脊梁。”
是夜,月光洒在湿漉漉的禾场上,官兵在草垛旁打磨镰刀,学员们围坐记笔记,记下“足茧知土厚,汗滴懂天恩”。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与打谷声应和,恰似一曲农耕时代的知行交响。七日后,杨村早稻尽数归仓,晚秧亦亭亭玉立,农人们望着田垄间官兵与书生留下的脚印,都说那位会打仗的巡抚大人,竟把“心学”种进了泥土里。
这场双抢,于王阳明而言,是“事上磨炼”的注脚;于官兵学员而言,是破了“劳心者治人”的旧见;于杨村百姓而言,田埂上那抹儒者的身影,比任何政令都更暖人心。当秋风吹起时,晚稻抽穗的沙沙声里,似乎还藏着那年仲夏,知行合一的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