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一天,凛冽寒风裹挟着雪粒,掠过杨村的灰瓦白墙。春节将至,家家户户虽尽力装点门楣,却难掩孤寡老幼、困苦人家眉宇间的愁云。彼时,驻节杨村的王阳明心系民生,目睹此景后,当即决定以军队经费筹备物资,分设四组,为村中弱势群体送去温暖。
王阳明将麾下官兵与书院学子分成孤寡老人慰问组、牺牲官兵家属关怀组、残疾乡亲帮扶组和生活难自理群体照料组。出发前,他神色凝重地对众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乡亲是杨村的牵挂,更是我们心中的责任。”
孤寡老人慰问组率先行动。他们踏着积雪,走进一间间简陋的茅屋。八旬的张阿婆独自蜷缩在破旧的棉被中,见到官兵们抱着棉衣、提着米面走进来,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学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她讲述过往故事,为她清扫房屋,张贴春联。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牺牲官兵家属关怀组则带着丰厚的年货,来到英烈家中。杨大哥在剿匪战斗中不幸牺牲,留下妻子王氏和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当官兵们将慰问品和抚恤金交到王氏手中时,她泣不成声:“大人还记得我们,孩子他爹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王阳明握着孩子的小手,温言鼓励:“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之人,莫负父亲的期许。”
残疾乡亲帮扶组的任务更为繁重。他们不仅为行动不便的乡亲送来生活物资,还帮助修缮房屋、疏通堵塞的水渠。聋哑的陈大叔比划着手语,激动地拉着官兵的手,眼中满是感激。官兵们用木炭在地上写字与他交流,询问生活需求,承诺会持续提供帮助。
生活难自理群体照料组所到之处,一片忙碌景象。官兵们为卧病在床的乡亲换洗被褥、打扫房间,还请来郎中为他们问诊。学子们则主动承担起辅导孩子功课的任务,在昏暗的油灯下,耐心讲解书本知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几日走访下来,杨村的寒意似乎被驱散了许多。除夕夜,当爆竹声在村落中此起彼伏,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也亮起了温暖的灯火。王阳明望着这祥和的景象,对身边的弟子说道:“为官一任,当如春风化雨,润泽苍生。这些善举,不仅是给予,更是让百姓看到希望,让杨村凝聚人心。”
这次慰问行动,不仅为杨村的弱势群体送去了物资,更送去了关怀与希望。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王阳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民为重”,也让杨村百姓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与人间真情。这份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杨村的每一个角落,更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善良与感恩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