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虹影贯川:王阳明杨村筑桥护堤详记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0:32:43

   正德某年孟春,赣地连月暴雨如注,杨村河水位陡涨,浊浪裹挟着枯枝败叶,如脱缰猛兽般撞向连接杨村圩大塘头与大竖镇的木桥。卯榫断裂的声响混着山洪咆哮,桥身轰然倾塌时,桥板碎木在漩涡中打旋,岸边围观的老妪抱紧怀中竹篮,篮里给对岸女儿送的春茶泼了半盏——那座用了三十年的“通济桥”,终究没抵过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水。此后数月,两岸百姓只能靠泅渡或临时扎筏往来,已有三名樵夫、两名货郎在渡河时被暗流卷走,河面上漂着的空担与碎布,成了悬在众人心头的利刃。

   一、断虹见初心:巡抚夜勘河堤

   秋末某日,王阳明巡察至此,恰逢暮色四合。残阳将河水染成血色,只见几个脚夫正冒险抬着货箱涉水,浪头打来时,一人险些被卷走,岸上妻儿的哭喊声刺破寒空。王阳明翻身下马,撩起长衫蹚入及膝的水流,亲手将那脚夫拉上岸,指节因用力攥着湿滑的衣料而泛白。他蹲在坍塌的桥基旁,抚摸着被洪水啃噬得坑洼不平的石墩,对随行的都司李武说:“民生之要,首在路渠。此桥若不重建,两岸便是阴阳两隔。”

   是夜,月光透过驿站窗棂,照见王阳明在案头铺开桑皮纸,以朱笔勾勒桥体结构。他时而蹙眉思索,时而挥毫疾书,案边堆着的《营造法式》书页已被指腹磨出毛边。三更梆子响时,他猛地掷笔而起:“明日卯时,点齐三百官兵,随吾往员布太禾塘!”

   二、斧斤震山林:千木成桥济苍生

   太禾塘的晨雾还未散去,王阳明已手持铁斧立在林间。他选中一株合抱粗的青冈栎,斧刃切入树皮时,褐色树液如血渗出:“选木当取纹理直、耐水湿者,此栎可作桥桩;那株樟木香气驱虫,宜为桥面。”官兵们见巡抚大人亲自挥斧,士气大振,斧锯声与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书院学子徐爱不慎被荆棘划破手臂,血珠滴在账本上,他却只是撕下衣襟草草包扎,继续记录砍伐数量——三日内,共伐得良木一百二十株,皆按长短粗细分类标号,由民夫沿山道运至河岸。

   架桥那日,王阳明站在竹筏上指挥,河水漫过他的草鞋。当首根桥桩打入河底时,突然有暗流冲击,桩身剧烈晃动。他立刻下令:“取十二斤重铁锚四只,分系四角!”待桥桩稳固,他又亲自示范榫卯拼接之法,将杉木横梁与立柱嵌合时,特意让榫头长出三寸,“此为‘出梢’,可散洪水冲力。”经过五日四夜的奋战,一座宽丈余、长数丈的坚固木桥横跨河面,两端以铁索牢牢系在巨石之上,桥面铺着浸过桐油的厚木板,远远望去,如一道墨虹横跨碧波。

   三、榕根固金堤:万石千苗护桑麻

   桥成次日,王阳明却带着官兵出现在河堤上。他指着被洪水冲出的沟壑说:“桥是血肉,堤乃筋骨,缺一不可。”众人遂分成采石队与筑堤队:采石队去三里外的青石崖凿石,官兵陈武因力大如牛,一人能挑三百斤石料,肩膀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筑堤队则将巨石垒成两丈高的堤坝,每砌三层便铺一层竹簟防渗。与此同时,王阳明差人从岭南运来百株榕树苗,亲自在大竖镇河堤边栽种。他拨开幼苗根系,对围观的老农说:“此树根如铁爪,三年后可抓牢堤岸,五十年后能挡三丈洪峰。”

   次年春,新桥上挑担的货郎哼着山歌,桥板在脚步声中发出沉稳的“咚咚”声;河堤上的榕树苗抽出新芽,细嫩的气根垂入水中。某日暴雨倾盆,杨村河再次暴涨,浑浊的水流拍打着新桥墩,却见堤坝岿然不动,榕树根在水下如无数手臂,将泥土紧紧挽住。对岸的老石匠拄着拐杖来看桥,见王阳明正蹲在榕树下观察根系,便颤声说:“大人建的不是桥,是两岸人的命;种的不是树,是万代的福啊!”

   如今,杨村河上的虹影桥早已换作石桥,但岸边的古榕仍枝繁叶茂,虬结的根系像碑刻般记录着那年秋末,一位儒将如何以斧斤为笔、以木石为墨,在赣地山水间写下“知行合一”的注脚——那桥洞下终年不息的流水声,恰似百年前官兵们夯石筑堤的号子,在岁月里低回不已。

·上一篇:正德暖冬:王阳明杨村温情迎春记 ·下一篇:俎豆传心:王阳明杨村祠堂化俗记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