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间的南赣大地,晨雾还未完全褪去,王阳明已带着随从行走在陈坑开垦荒田的路上。他身着素色布袍,腰间系着简单的革带,步履间虽带风尘,眼神却如晨露般清亮。自于杨村契真寺创办新蔡书院以来,他便将“致良知”的学问融入治世实践,一边教谕百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边带领民众垦荒屯田,欲让这历经匪患的土地重焕生机。
行至中和镇黄坑河畔时,两岸兀立的两块巨石突然攫住了王阳明的目光。但见那石圆硕如鼓,拔地而起丈余,表层纹理似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却又透着嶙峋筋骨。左石稍显巍峨,顶生几株苍翠灌木,如冠冕加身;右石略见温婉,石面有天然凹痕,似含眸浅笑。河水在两石间潺潺流过,溅起的水花映着晨光,竟似碎玉落盘。
“好一对挺拨宏伟的奇石!”王阳明驻足赞叹,伸手轻抚石面,那冰凉的触感下仿佛有脉动隐隐传来。
随行的老吏见状,忙上前拱手笑道:“大人有所不知,这石可有段奇闻呢。”他指向河水下游,“北面五里便是杨村坪湖,往日里水口宽阔,河水奔泻如注,按风水先生说,这是‘财气外泄’之象,杨村百姓因此多有困窘。更兼风煞过强,村中灾祸频仍,人心惶惶。”
老吏顿了顿,语气带了些神往:“说来也奇,八仙中的张果老得知此事,便差遣小仙从广东挑来巨石,欲堵住水口聚气。哪想那小仙心性顽劣,行至此处时故意抖动扁担,只听‘咔嚓’一声,扁担断作两截,两块巨石便落在此处。
王阳明静听着传说,目光却始终未离巨石。他绕石而行,见两石一左一右,虽隔河水,却似两两相望,左石的刚劲与右石的柔和浑然天成,竟如人间夫妻,一立一倚,相守千年。他忽而抚掌而笑,眼中闪过慧光:“非也,非也。此石非为镇水而设,实乃天地间一段良知显化。你看这两石,一公一母,公石刚正如丈夫担当,母石柔顺似妻子贤淑,虽河水相隔,却真气相连,此非‘公婆石’莫属啊!”
随从们闻言皆愣,原以为大人会从风水命理取名,却不想竟以人间伦理喻石。王阳明见众人疑惑,便缓声说道:“天地万物,皆具良知。石虽无言,然其形其性,莫非天理昭彰。夫为妻纲,妻为夫辅,此乃人伦大道,亦为石中真意。你等看这公石,挺立于湍流之中,风雨不动,是为‘担当’;母石静卧于河畔,映月照人,是为‘守望’。夫妻之道,不正在于彼此坚守、心意相通乎?”
他抬手轻叩公石,回声清越:“世人常言石无情,殊不知‘心即理’,心若有情,石亦有情。此石非张果老所遣,实乃天地良知所化,欲教世人明夫妇之伦,懂相守之责。”说罢,他命人取来笔墨,于母石侧面题下“公婆石”三字,笔力苍劲而不失温润,竟与石形融为一体。
自此后,“公婆石”的名号便在南赣传开。百姓们渐渐明白,王阳明取名并非附会传说,而是以心观物,见石中有人伦,见自然有天理,这正是他“知行合一”学问的写照——于寻常事物中体认良知,于山川草木间悟得大道。而那两块巨石,也真如被赋予了灵性,无论洪水如何肆虐,始终相守河畔,任岁月在石面刻下痕迹,却不曾挪动分毫。
数百年光阴流转,黄坑河畔的“公婆石”成了见证坚贞的圣地。每逢春节、七夕佳节,或是有情人的生辰,总有年轻人结伴而来,在石前许下“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誓言。他们抚摸着石上斑驳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王阳明当年观石时的心境——那不是简单的浪漫想象,而是将“致良知”的哲思融入了人间情爱,让坚贞不渝的情感,如同这石头般,成为天地间永不磨灭的良知显化。
此刻的黄坑河水依旧潺潺流淌,阳光洒在“公婆石”上,映出温润的光泽。恍惚间,似又见那位身着素袍的哲人,正站在河畔,以天地为课堂,以石木为教材,将心学的光芒,悄然播撒在这南赣的山水之间,让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人伦的温度,让每一道河流都流淌着良知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