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知行破难:重读王阳明南赣平叛的心学启示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0:44:50

   在宁都为拍摄《少共国际师》电视剧选外景时,我要求导演李俊岩、制片人李兴文来杨村选拍摄外景,回杨村路上,见李俊岩车上放有本《王阳明心学实战》,于是拿来晚上休息时细读起来。字里行间,我仿佛穿越五百年时光,目睹那位身着戎装的哲学家在赣南群山中挥斥方遒。当读到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驻军龙南杨村的经历时,书中记载的“丁未,破三浰,乘胜归北”九字战报背后,是一段将心学智慧淬炼成铁血传奇的真实历史。这位拖着病体的巡抚,用一年零三个月彻底荡平四省匪患,在杨村河畔留下的不仅是太平桥的巍峨身影,更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千古哲思。

   一、破贼先破局:心学智慧的军事实践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阳明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南赣时,面对的是“山贼聚结守险,抢劫商贾,对抗官府”的困局。三浰贼首池仲容盘踞九连山,凭借38处据点构筑起易守难攻的防线。在杨村驻军期间,王阳明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军事智慧:他组建“特种部队”化装成败逃山贼,利用九连山贼巢的防御漏洞,仅用半盏茶功夫便攻破天险。这种“兵不厌诈”的战术,实则是心学“致良知”在军事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洞察,将良知之光投射到战场的每一个缝隙。

   更令人惊叹的是王阳明的战略布局。他先以“十家牌法”切断山贼与百姓的联系,再通过《告谕浰头巢贼》的攻心文告,将“尔等皆吾赤子”的仁德之声传入贼巢。这种剿抚并用的策略,打破了传统军事思维的窠臼,正如他在《南赣乡约》中所言:“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在杨村设立太平堡、修建太平桥的举措,更将军事胜利升华为社会治理的典范,使“太平”二字不仅镌刻在石桥之上,更深植于百姓心中。

   二、事上磨炼:心学体系的实战淬炼

   杨村黄塘的驻军经历,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转折点。当他在九连山写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诗句时,既是对军事胜利的总结,更是对心学内核的深化。在杨村驻军期间,他一面指挥九路大军剿灭残匪,一面着手修复龙南庙学,刊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将教化百姓作为破“心中贼”的根本之策。这种“事上磨炼”的实践,使心学从书斋走向民间,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王阳明在杨村的军事行动,处处体现着“知行合一”的哲学精髓。他在武当白沙布下八卦阵剿灭黄秀魁部,看似是兵法运用,实则是“此心不动”的定力展现。面对池仲容的诈降,他以“良知”判断真伪,果断采取雷霆手段,在祥符宫设宴擒杀贼首,这种当机立断的决策力,正是心学“致良知”的直接体现。正如他在《传习录》中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南赣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这一哲学命题的鲜活注解。

   三、精神遗产:心学光芒的永恒照耀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杨村的太平桥上,依然能感受到王阳明心学的蓬勃生命力。这座由花岗岩砌筑的古桥,历经洪水冲击依然屹立不倒,正如心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王阳明在杨村推行的社学教化,使龙南“习文知礼之风不断得以兴盛”,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正是心学“破心中贼”的深远影响。

   在《王阳明心学实战》的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心学不是玄虚的哲学思辨,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王阳明在南赣的军事实践证明,无论是平定匪患还是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只要秉持“致良知”的初心,在“事上磨炼”中践行“知行合一”,就能在困境中开辟出光明大道。正如他在《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所写:“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这种在艰难险阻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心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重读王阳明南赣平叛的历史,我们更能领悟到:真正的智慧,永远诞生于实践的土壤;真正的力量,永远源自内心的光明。当我们以“致良知”为指引,在各自的人生战场上“事上磨炼”,必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知行合一"新篇章。这或许就是王阳明心学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也是《王阳明心学实战》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上一篇:良知镜世:王阳明杨村整肃吏治对.. ·下一篇:浰头祭神:太平江畔的正德心迹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