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浰头祭神:太平江畔的正德心迹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0:46:30

   明正德十三年正月初七,龙南冷水径的晨雾尚未散尽,一队玄色甲胄的大军已踏碎霜华。南赣巡抚王阳明立马阵前,目光越过逶迤的九连山脉,投向东南方的浰头诸寨。此时的他尚不知,这场始于寒冬的征剿,将在龙南杨村的山水间,留下一篇与天地神明对话的祭文,更在太平桥畔的北嶂山下,遗落一处穿越四百多年风雨的精神遗址。

   一、驻军黄塘:兵戈与心学的蛰伏

   大军自冷水径南下,经龙南城折向杨村时,已是正月末。杨村坪湖村黄塘一带,太平江如练,北嶂山似屏,恰是驻军屯粮的形胜之地。据乾隆年间《廖氏族谱》所载,王阳明的中军大帐便扎在黄塘西侧的山坳里,帐外旌旗依着山势排布,辕门前的校场每日都有士卒操练,刀戈碰撞声惊起林间宿鸟,却惊不散主帅案头的一卷《周易》。

   彼时的三浰之乱已持续数年,池仲容等匪首盘踞山林,劫掠州县,百姓苦不堪言。王阳明虽以文臣领兵,却深谙“攻心为上”之道。驻军杨村期间,他一面整肃军纪,严禁兵丁骚扰乡邻,一面派幕僚深入村落,访查民情。黄塘的老人们记得,那位留着长须的巡抚大人常着便服,在太平江畔踱步,看舟子摆渡,听樵夫山歌,眉宇间虽有战事焦灼,却总带着几分沉静。

   北嶂山次峰下的山神庙,彼时尚是一间简陋的土祠,墙垣斑驳,香火稀疏。但王阳明每次领兵出征前,总会携一壶清酒至此,对着山神牌位默立良久。他并非迷信鬼神,而是深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在他看来,山川草木皆有灵,平定匪乱不仅是为朝廷安民,更是为了恢复这片土地的秩序与生机。

   二、剿灭匪患:兵锋与仁心的交织

   正德十三年二月,王阳明在杨村誓师,大军分三路直捣浰头核心据点。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此战“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而尤为关键的是,王阳明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始终未放弃招抚之策。当池仲容等匪首被擒杀后,他下令清点寨中老弱妇孺,遣返归家,并晓谕地方:“胁从者不问,愿耕者给田。”

   三月中旬,捷报传回杨村,黄塘一带的百姓提着酒肉来到军营劳军。王阳明站在太平江畔,望着江水北去,想起近三个月来的腥风血雨,想起战死的士卒与流离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他下令在北嶂山次峰下的山神庙前设坛,要以一篇祭文,告慰山川,安抚亡魂。

   祭典当日,太平桥畔香烟缭绕,军卒与乡绅百姓肃立两侧。王阳明身着素服,缓步走上祭台,手中捧着一卷早已写就的文牍。他抬头望向北嶂山,山峦静默,云雾在山巅聚散,仿佛天地都在倾听。此时的他,不再是运筹帷幄的将领,而是以一介书生的身份,与这片土地的神明对话。

   三、祭文传世:天地为证的安民之志

   《祭浰头山神文》的墨迹早已在时光中漫漶,但据族谱与地方文献记载,其文大致如下:

   “维正德十三年戊寅二月十五日甲申,提督军务都御史王某,谨以刚鬣柔毛,昭告于浰头山川之神。

      惟广谷大川,阜财兴物,以域民畜众。故古者诸侯祭封内山川,亦惟其有功于民。然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兹土为盗贼所盘据且数十年,远近之称浰头者,皆曰贼巢,耻莫大焉!是岂山川之罪哉?虽然,清冽之井,粪秽而不除,久则同于厕溷矣;丹凤之穴,鸱狐聚而不去,久则化为妖窟矣。粪秽之所,过者掩鼻;妖孽之窟,人将持刃燔燎,环而攻之。何者?其积聚招致使然也。诚使除其粪秽,刮剜涤荡,将不终朝而复其清冽;鸱狐逐而鸾凤归,妖孽之窟还为孕祥育瑞之所矣。今兹土之山川,亦何以异于是?

   守仁奉天子明命,来镇四陲。愤浰贼之凶悖,民苦荼毒,无所控吁,故迩者计擒渠魁,提兵捣其巢穴。所向克捷,动获如志。斯固人怨神怒,天人顺应之理,将或兹土山川之神厌恶凶残,思欲洗其积辱,阴有以相协,假手于予?

   今驻兵于此弥月余旬,虽巢穴悉已扫荡,擒斩十且八九,然漏殄之徒,尚有潜逃,小民不能无怨于山川之神为之“逋逃主、萃渊薮”也。今予提兵深入,岂独除民之害,亦为山川之神雪其耻。夫安旧染,弃新图,非中人之情,而况于鬼神乎?

   今此残徒,势穷力屈,亦方遣人投招。将顺而抚之,则虑其无革心之诚,复遗患于日后;逆而弗受,又恐其或出于诚心,杀之有不忍也。神其阴有以相协,使此残寇而果诚心邪,即阴佑其衷,俾尽携其党类,自缚来投,若水之赴壑,予将堤沿停畜之;如其设诈怀奸,即阴夺其魄,张我军威,风驰电扫,一鼓而歼之。兹惟下民之福,亦惟神明之休。

   坛而祀之,神亦永永无怍。惟神实鉴图之!尚飨!”

   读罢祭文,王阳明将文牍焚于祭坛,火星飘向空中,与江风融为一体。在场的百姓见他躬身行礼,神情肃穆,竟有人当场落泪——他们知道,这位巡抚大人并非将功劳归于神明,而是借祭文昭告天下:平定匪乱只是开始,唯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对山川最好的告慰。

   四、遗址余韵:从正德到今朝的回响

   四百多年后的今日,太平桥依旧横跨江面,北嶂山次峰下的祭浰头山神遗址虽仅存残垣,却成了龙南杨村的文化地标。当地老人说,遗址所在的山坳冬暖夏凉,即便暴雨倾盆,祭坛旧址也从未积水,仿佛真有山神护佑。而王阳明在此写下的祭文,早已超越了军事文书的范畴,成为“知行合一”思想的生动注脚——他以祭文为誓,将平定叛乱的武功与安民兴教的文治结合,让龙南这片土地不仅恢复了秩序,更埋下了教化的种子。

   站在遗址前,若闭目凝神,似乎还能听见正德年间的江涛声,看见那位儒将临风而立的身影。他祭的是山神,念的是苍生,求的是天地间的正道。而这篇祭文,连同他在龙南的驻军往事,终究化作了太平江畔的一声长叹,在岁月里静静流淌,诉说着中国士大夫“为生民立命”的千年理想。

·上一篇:知行破难:重读王阳明南赣平叛的.. ·下一篇:岚岭诗心:王阳明与《黄塘八景诗..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