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诗心映道:读王阳明《黄塘八景诗》有感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0:52:55

   捧读王阳明《黄塘八景诗》,眼前总会浮现正德年间那位儒将驻马黄塘的身影。当铁血征尘暂歇于太平水口的岚岭之下,当兵戈杀伐暂让位于平湖月影,八首七绝如八面明镜,既映照着黄塘山水的形胜灵秀,更折射出心学大师“心外无物”的哲思光芒。这不是普通的山水诗,而是一位思想家在战火间隙对良知本体的诗意叩问,是金戈铁马与青灯黄卷交织出的精神图谱。

   一、山水为媒:良知在自然中的显影

   “峨然雄踞几春秋,锁住长江不放流”,读《岚岭回春》首句,便觉岚岭如巨擘横空,将三江揽入怀中。王阳明笔下的山绝非静态的布景,而是蕴含着“锁住”江水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他“心即理”的论断:岚岭的雄踞恰如良知的主宰,不是被动承受外物,而是主动规范世界的秩序。当“晴光岚影日悠悠”的景象铺展时,山水已非客观存在,而是良知朗照下的显现。这种观物方式,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的哲思一脉相承,黄塘的每处景致,都是他心中天理的具象化。

   《平湖漾月》里“宝镜认将浸碧波”的意象尤为精妙。平湖如镜,映照着天光云影,也映照着观物者的本心。王阳明写“映照文人登魏阙”,表面是期许学子建功立业,实则暗藏“心外无物”的机锋——文人心中的魏阙之志,恰如月影投映于平湖,并非外在于心的目标,而是良知本有的光明。这种将自然物象与精神追求熔铸一炉的写法,让我突然懂得:真正的山水诗,从来不是景物的堆砌,而是诗人用良知之眼对世界的重新发现。

   二、兵儒合一:铁血征途中的诗性超越

   在“天马饮泉”与“金鱼斗浪”中,我读到了罕见的刚柔并济。“骅骝何事施鞭策,有日凌风上五云”,以天马喻战驹,却问“何事施鞭策”,暗含对武力征伐的超越;“风雷不动时惊跃,欲向大江化作龙”,写鱼形山峦如蛟龙待飞,既合兵法中“其势险,其节短”的战术思想,又寄托着“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想。这种将军事智慧诗性化的表达,让我震撼于王阳明的生命张力——当他在太平堡的硝烟中写下“锁住长江不放流”时,笔下的岚岭既是防御工事,更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堡垒。

   最动人的是《西川渔火》:“渔翁虽是贪鱼利,却爱村溪夜景明”。明明是写渔人的生计,却在“贪鱼利”与“爱夜景”的矛盾中,透出对世俗生活的温情观照。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在南赣推行的“乡约”,他从不空谈道德,而是在“贪鱼利”的现实中发现“爱夜景”的良知微光。黄塘的渔火与书灯(《明德书灯》),正是他“事上磨练”思想的诗意注脚——良知不在玄远的空谈里,而在渔郎的火光照亮的溪岸,在学子藜灯刺破的长夜。

   三、文脉永续:冷泉流玉中的精神传承

   “涓涓一线溜溪河,莹润清寒自不波”,《冷泉流玉》写泉水冷冽却不兴波,恰如良知本自清净。但更让我深思的是“流到夹湖同热水,春融冬冱两温和”——冷泉与热水交融,竟能“两温和”,这恰似心学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王阳明在黄塘写下“株岭栖云”时预言“行看勃勃毓英贤”,数百年后,黄塘果然文风昌盛,这让我相信:真正的思想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如冷泉般融入生活的长河,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保持本真。

   合上书卷,眼前的黄塘八景已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当我们在“明德书灯”的意象中看见教育的星火,在“平湖漾月”的意境中触摸心灵的澄明,其实是在与王阳明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诗告诉我们:良知如同岚岭的晴光、冷泉的玉液,本自具足,只需我们在“事上磨练”中拂去尘埃。黄塘的山水早已沧桑巨变,但这八首诗里的精神光芒,依然在照彻我们寻找本心的路途——这或许就是经典最动人的力量,让千年前的诗心,依然能在今人的血脉里激起“泠然善也”的回响。

·上一篇:岚岭诗心:王阳明与《黄塘八景诗.. ·下一篇:明德化俗:读王阳明《南赣乡约》..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