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心学回响:王阳明驻军杨村学术思想的当代启示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01:35

   正德年间,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军进驻杨村,平定三浰之乱。在这片赣南山区,他不仅以军事谋略荡平匪患,更以“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浸润乡土,将兵戈之地化为教化之域。五百年后的杨村,依然留存着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治世智慧,其学术思想如源头活水,为当代乡村社会的价值重塑、治理创新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驻军杨村:心学实践的乡土样本

   王阳明驻军杨村期间,面对“山贼”与“民困”交织的乱局,敏锐洞察到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心失序。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写道:“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种以心化人的理念,在杨村的治理中体现为双重实践:一方面,他颁布《南赣乡约》,将“致良知”的道德自觉转化为乡规民约,要求村民“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以契约形式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在军营中推行“知行合一”,令士兵“战时为兵,闲时学礼”,将军事训练与道德教化结合。杨村现存的“太平桥”传说中,便有王阳明亲率军民修桥、以工代赈的记载,这正是“行是知之成”的生动注脚。

   这种“以心治心”的治理模式,在当代杨村仍可见其遗韵。如今的杨村依托王阳明文化遗址,建立“心学讲堂”,村民自发将《南赣乡约》改编为现代版村规民约,在处理邻里纠纷、生态保护等事务时,常以“致良知”为共识基础。2013年,杨村在乡村治理中引入“心学评议团”,由乡贤依据“知行合一”原则调解矛盾,使传统思想成为现代治理的柔性纽带。

   二、核心思想的当代转译:从驻军旧址到生活现场

   1. “心即理”:唤醒乡土社会的价值自觉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当代杨村人将其转化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客家文化面临冲击的当下,杨村村民以“心即理”的思维重新审视本土习俗:他们发现,客家山歌中“孝亲敬祖”的歌词、围屋建筑中“合和共生”的布局,本就是“心内之理”的外在显现。近年来,杨村青年自发成立“客家诗词诗词学会”,将山歌歌词与“致良知”思想结合,创作《心学新调》诗集在微信中传播,使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焕发新生。这种从内心认同出发的文化自觉,正是“心即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当代实践。

   2. “知行合一”:构建乡村发展的实践逻辑

   王阳明强调“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一理念在杨村的产业发展中尤为显著。2015年,杨村引入生态农业项目时,部分村民因顾虑风险持观望态度。村党支部以“知行合一”为指引,组织村民代表赴外地考察(知),并率先在党员家中试点种植(行),用实践成果打消疑虑。如今,杨村形成“生态种植+文旅体验”的产业链,村民将“知”的规划与“行”的实干结合,既避免了盲目跟风,又突破了保守思维。正如当地老农所说:“王巡抚当年教兵丁‘边学边做’,我们种果子也要‘想清楚就动手’。”

   3. “致良知”:锚定乡村治理的道德坐标

   在杨村,“致良知”已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2012年,杨村在处理集体林地流转种脐橙时,通过“良知议事会”的形式,让村民以“是否损人利己”为标准自我省察,最终达成兼顾集体与个人利益的方案。这种“向内求善”的治理方式,与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各勤农业,各守本分”的训诫一脉相承。当地小学更将“致良知”融入德育课程,通过“每日三省”活动(省是否尊重长辈、省是否爱护环境、省是否诚信待人),让传统道德在孩童心中生根。

   三、启示录:心学智慧破解现代乡村三大命题

   1. 价值重构:在物质浪潮中守护精神家园

   当代乡村面临物质追求与精神匮乏的失衡,而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为杨村提供了破解之道。村民通过重建“心学祠堂”、举办“良知文化节”,将“心外无物”的哲学转化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有村民坦言:“以前总想往外跑赚钱,现在明白好日子不只靠钱,心里踏实才是真富足。”这种价值转向,使杨村在城镇化浪潮中保持了社区凝聚力。

   2. 治理创新:在传统智慧中寻找现代方案

   王阳明“以心化人”的治理理念,为杨村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柔性路径。不同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杨村将“知行合一”融入网格化管理,要求村干部“走村入户知民情,马上就办见行动”,同时设立“乡贤评理堂”,以“致良知”为准则调解纠纷。数据显示,近三年杨村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幅上升,信访量下降,印证了传统思想对现代治理的赋能价值。

   3. 文化传承:在古今对话中激活本土基因

   杨村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生活的结合。当地将王阳明驻军时的军事训练方法改编为“少年心学武道操”,在中小学推广;将《南赣乡约》中的环保理念(“毋作盗贼,毋纵牛羊”)转化为“生态护林公约”。这种“旧理新用”的传承方式,使心学思想不再是古籍中的文字,而成为村民可感可行的生活智慧。

   结语:从杨村看心学的当代生命力

   四百多年前,王阳明在杨村以心学思想“破心中贼”,奠定了一方长治久安的根基;四百多年后,这片土地依然在诠释着“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当代价值。当乡村振兴面临文化失忆、治理困境、价值迷失等挑战时,杨村的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如王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练”,让“心学”从历史走进生活,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密码。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

·上一篇:明德化俗:读王阳明《南赣乡约》.. ·下一篇:心学菇香:王阳明哲学智慧在杨村..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