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间,南赣巡抚王阳明驻军杨村,在平定三浰之乱的烽火间隙,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播撒在这片岭南山地。四百多年后90年代,杨村人在香菇产业的兴衰流转中,悄然践行着这位思想家的智慧——从砍木种菇的拓荒到木屑培植的转型,从“菇香一条街”的繁盛到科学大棚的革新,王阳明的哲学基因早已融入产业血脉,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穿透时空的精神光源。
一、心即理:内生动力驱动的产业觉醒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万事万物的理皆源于内心的觉悟。这一思想在杨村香菇产业的发轫期显现出惊人的现代性。20世纪80年代末,当贫瘠的红壤土地难以承载温饱之需时,杨村人内心对致富的渴望化作“事上磨练”的行动力——他们不困于“山地无良田”的客观限制,而是从“心”出发认知资源:山林间的杂木可成椴木,湿润的气候适宜菇类生长,双手的勤劳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将“心之理”转化为“物之用”的实践,恰是“心即理”的当代诠释:不是被动等待资源,而是以内心的创造力重构资源价值。
在杨村人“上山砍木头,林下种香菇”的创业史中,我们看到王阳明“满街皆是圣人”的平民哲学印记。当农户扛起斧锯走进山林,当妇女儿童都参与到种菌棒生产中,年轻人从事加工贩运,这种全民参与的产业自觉,打破了“士农工商”的阶层桎梏,印证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心学内核——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在产业实践中成为自我命运的主宰者。如今杨村留存的老菇市场旧址,斑驳的木柱上仿佛还刻着“心外无菇”的朴素信念:不是自然赐予了香菇,而是杨村人用“心”发现了香菇与土地的共生之理。
二、知行合一:从经验传承到科学革新的实践智慧
王阳明在南赣推行“乡约”时,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种实践哲学在杨村香菇产业的迭代中尤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期,杨村人并非盲目扩大种植,而是在“砍木-接种-出菇”的循环中总结出“三看”经验:看树木品种选椴木,看菌种过程调温湿度,看香菇形态定采收期。这种口传心授的“行中之知”,正是“知行合一”的民间版本——知识从未脱离实践存在。
当21世纪初木材资源枯竭倒逼产业转型时,杨村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升华为更具现代性的探索。政府引导下的“木屑培植+大棚种植”模式,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知”随“行”变的智慧:他们将山林砍伐的“行”转化为林业资源保护的“知”,将椴木栽培的“行”升级为菌棒配方的科学实验。某菇农合作社的账本记录着这样的转变:2005年首次尝试杂木屑与玉米芯配比,失败数次后才找到最佳比例——这恰是王阳明“在事上磨练”的当代注脚:失败不是挫折,而是“知”尚未与“行”合一的必经过程。如今杨村的智能温控大棚里,传感器记录的温湿度数据与老菇农的经验判断相互印证,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知行合一”的框架下完成了跨越五百年的对话。
三、致良知:产业伦理中的生态觉醒与文化坚守
王阳明在南赣推行教化时,核心在于“致良知”——让民众回归本性中的善与理。这一思想在杨村香菇产业中演化为双重伦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文化的传承。当椴木栽培导致山林退化时,杨村人没有陷入“资源诅咒”,而是在“良知”的指引下寻求平衡:2010年后推行的“砍一栽三”政策,将香菇种植与林业再造结合,如同王阳明治理南赣时“剿抚并用”的策略,在开发中保持克制。某老菇农的话颇具深意:“当年王巡抚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砍树时心里也有个‘贼’,后来知道留着青山才能长久吃菇,这就是找到了‘良知’。”
在产业转型中,杨村人对“致良知”的坚守更体现在文化自信上。当外地标准化种植冲击传统品种时,他们坚持保留“花菇分级整理”的手工技艺,将平菇、信菇按品相细分的传统,本质上是对“物各有理”的尊重——如同王阳明强调“格物致知”,每个香菇的形态都蕴含着自然之理,而手工分拣正是“致良知”于物的过程。如今杨村香菇市场仍保留着“圩日议价”的传统,商客与菇农在讨价还价中延续着五百年前的商业伦理,这种非标准化的交易模式,恰是“良知”在商业活动中的生动体现:不唯利是图,而重情理交融。
四、社会启示:心学智慧照亮乡村致富之路
杨村香菇产业的兴衰史,本质上是一部“心学实践史”。在乡村致富的当下,其启示有三:
其一,产业发展需激活“心之力”。杨村的崛起始于村民内心的创业冲动,而非外部输入的技术指令,这印证了王阳明“心即理”的现代价值——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让“想发展”的内生动力超越“被发展”的被动接受。
其二,转型创新需践行“知行合一”。从椴木到木屑的转变,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行”随“知”进的必然。当下乡村产业升级应避免“重技术轻实践”的误区,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完成“知”到“行”的转化。
其三,可持续发展需坚守“良知”底线。杨村在资源危机中的觉醒,揭示了产业伦理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不能以透支生态、消解文化为代价,而应在“致良知”的框架下寻求经济、生态、文化的共生共荣。
站在新落成的杨村客家商贸广场,王阳明当年驻军的遗址已化为石雕壁画,画面中军士与山民共商生计的场景,与今日菇农讨论大棚技术的画面重叠。四百多年前,这位思想家以“心学”平定人心;四百多年后,杨村人用“心学”重构产业。当“菇不到杨村不香”的谚语仍在流传,我们终于读懂:真正的产业生命力,从来都生长在文化基因与实践智慧的结合处,如同香菇的菌丝,深深扎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土壤里,在“知行合一”的阳光雨露中,不断绽放出新的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