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心光矿影:王阳明心学智慧在岿美山钨矿开采中的千年回响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05:45

   王阳明在平定三浰之乱的军事间隙,于杨村推行乡约教化,将“致良知”的哲学种子播撒在南岭群山之间。四百多年后,当杨村矿工肩扛电石灯走进岿美山矿窿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那位明代大儒“心即理”的思想微光,早已穿透矿洞的黑暗,在钨砂开采的血汗历程中凝结为精神矿脉——从挖砂人的“心之力”到窿道里的“知行法”,从安全禁忌中的“良知戒”到祭祀仪式里的“心学礼”,王阳明的哲学基因正以独特的方式,在黝黑的矿脉中闪烁着跨越时空的理性光芒。

   一、心即理:采矿动力中的主体觉醒哲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言“心外无物”,认为万事万物的意义皆源于内心的觉悟。这一思想在杨村人世代赴岿美山挖钨砂的选择中,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诠释。当农耕土地难以承载生计之需时,杨村人内心对“生存之理”的认知突破了“面朝黄土”的传统范式——他们在黝黑的矿脉中看到“心外之理”:坚硬的钨矿石并非荒野顽石,而是“心之所向”的生存资源;崎岖的矿道并非险阻,而是通往“心之富足”的必经之路。这种将“心之理”转化为“矿之用”的实践,本质上是“心即理”的民间演绎:不是自然赋予了钨矿价值,而是矿工以内心的需求重构了山岩的意义。

   在矿工“肩扛工具踏碎晨曦”的身影中,我们看到王阳明“满街皆是圣人”的平民哲学投影。当老矿工用皴裂的手抚摸钨砂矿石时,当年轻矿工在矿灯下辨识矿脉走向时,这种全民参与的采矿自觉,打破了“士农工商”的阶层界限,印证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心学内核——每个握着铁锹的矿工,都在矿窿深处完成着“心外无矿,心内有金”的哲学觉醒。杨村现存的老矿洞遗址中,岩壁上隐约可见的凿痕,恰似刻在石头上的“心学语录”:不是矿脉等待被发现,而是矿工用“心”的光芒照亮了沉睡的矿藏。

   二、知行合一:采矿技艺中的实践智慧传承

   王阳明在南赣治军时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种实践哲学在岿美山矿窿中演化为独特的采矿智慧体系。杨村矿工口传心授的“三看辨矿法”——看岩石色泽辨矿脉,看裂隙走向寻矿道,看泥土湿度断深浅——并非书本知识,而是“行中之知”的直接产物。某老矿工的回忆录记载:“我爹教我用舌头舔岩石,有涩味的地方就有钨砂,这法子传了三代,比洋仪器还灵验。”这种将身体感官转化为认知工具的实践,正是“知行合一”的矿工版本——知识从未脱离凿岩的动作存在,而是在每一次挥镐、每一次俯身中自然生成。

   当现代采矿技术冲击传统工艺时,杨村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升华为更具韧性的传承。20世纪70年代,矿工们在引入爆破技术时,并未抛弃“敲帮问顶”的老规矩:先用钢钎敲击岩壁,根据回声判断是否有塌方风险。某矿企档案记录着这样的细节:1983年某次爆破前,老矿工坚持“听声辨险”,发现了仪器未检测出的隐裂隙,避免了事故——这恰是王阳明“在事上磨练”的当代注脚:新技术是“知”的扩展,老经验是“行”的沉淀,唯有二者合一,方能在黑暗矿道中走出安全之路。如今岿美山矿史馆里,陈列的老式矿灯与智能安全帽并列,恰似“知行合一”的物质隐喻:五百年前的思想之光,正与现代科技共同照亮矿道。

   三、致良知:采矿伦理中的安全觉醒与文化坚守

   王阳明在南赣推行乡约时,核心在于唤醒民众“本性之良知”。这一思想在岿美山矿场演化为双重伦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尊重。杨村矿工中流传的“三不挖”禁忌——雷雨不挖、岩响不挖、心神不宁不挖,本质上是“致良知”在安全生产中的具象化:不是外在规章的约束,而是内心对“生命之善”的自觉守护。某退休矿工回忆:“王巡抚当年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挖矿时心里也有个‘贼’,是贪念,是侥幸,唯有守住‘良知’,才知道啥时候该停手。”这种将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存智慧的能力,展现了心学思想强大的民间转化力。

   在采矿仪式中,杨村人对“致良知”的坚守更显文化深意。每逢初一、十五的“顺祭”与“牙祭”,表面是祭祀山神,实则是“致良知”于自然的仪式化表达:摆上酒肉不是取悦神灵,而是通过物化的仪式提醒自己“取之有度”的天理。当矿工们在工棚里举杯时,碰撞的酒杯声仿佛在重复王阳明“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钨砂是自然的馈赠,开采需怀敬畏之心。这种将生产活动伦理化的传统,使得岿美山的矿脉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成为“良知”的实践场域。

   四、社会启示:心学智慧照亮资源型乡村的转型之路

   杨村钨矿的百年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心学实践史”。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其启示有三:

   其一,资源开发需激活“心之力”。杨村人赴矿的原动力始于内心对生存的渴望,而非外部指令,这印证了“心即理”的现代价值——资源型乡村的发展核心是唤醒民众的主体意识,让“想发展”的内生动力超越“被发展”的被动接受。

   其二,技术革新需践行“知行合一”。从手工凿岩到机械开采的转变,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知”随“行”进的必然。当下资源型产业升级应避免“重设备轻经验”的误区,让现代技术在矿工的实践智慧中完成本土化转化。

   其三,可持续发展需坚守“良知”底线。杨村矿工的安全禁忌揭示了资源伦理的重要性:资源开发不能以透支生态、漠视生命为代价,而应在“致良知”的框架下寻求经济、生态、文化的共生。

   站在岿美山废弃的矿洞口,岩壁上“安全生产”的现代标语与百年前矿工刻下的祈福符号相映成趣。四百多年前,王阳明以心学平定人心;五百年后,杨村人用“心学”守护矿脉。当钨砂的金属光泽仍在诉说往事,我们终于读懂:真正的资源开发智慧,从来都生长在文化基因与实践理性的结合处,如同钨矿的晶体,在“知行合一”的地质层理中,历经岁月淬炼而愈发坚韧,最终成为照亮乡村未来的精神矿藏。

·上一篇:心学菇香:王阳明哲学智慧在杨村.. ·下一篇:心学赋能:正德遗风与杨村脐橙产..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