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碑铭岁月:访穿越五百年的祭浰头山神遗址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20:38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当北嶂山次峰的轮廓逐渐清晰,我终于抵达了坪湖村黄塘区域的祭浰头山神遗址。站在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土地上,眼前的残垣断壁与斑驳碑石,仿佛化作时光的钥匙,带我穿越回明正德年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遗址处散落的陶片泛着青灰色光泽,其中一块残片上隐约可见“正德壬申”的刻痕,恰是王阳明平定三浰的纪年印记。

   遗址处,“祭浰头山神”的碑石静静伫立,表面的纹路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清晰可辨。指尖抚过碑上文字,冰凉的触感传递着历史的沧桑,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四百多年前的场景:王阳明身着素服,神情肃穆,在太平江畔的祭坛前,手持祭文,向天地山川虔诚祷告。彼时江风裹挟着湿雾掠过他斑白的鬓角,案几上的烛火在祭文“剪除凶恶,抚育良善”的字句间明明灭灭。他刚平定三浰匪乱,望着满目疮痍的土地和饱受苦难的百姓,心中定是百感交集。这篇祭文,不仅是对山神的告慰,更是他“以民为本”“知行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

   漫步在遗址周边,听车田村原龙南县物资局老局长赖庆炎讲述那段历史。据他说,王阳明驻军杨村期间,虽手握重兵,却始终秉持仁爱之心。他整肃军纪,严禁兵丁扰民,还深入村落访查民情,与百姓亲切交谈。在平定匪乱的过程中,他并非一味杀戮,而是采取“剿抚并用”之策,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战后更是积极安置流民、恢复生产。这些事迹,让我对王阳明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中的哲学家、军事家,而是一位真正心怀苍生、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赖老指着遗址旁半亩方塘说,那曾是当年明军垦荒的试验田,至今田埂仍保留着明代的夯土工艺。

   站在北嶂山次峰下,眺望远处的太平桥和静静流淌的江水,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战场。如今,岁月静好,百姓安居乐业,这或许正是王阳明所期盼的景象。他在祭文中“愿化凶戾为祥和,使荒墟复为良田,流民归其乡井”的祈愿,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桥头浣衣妇的捣衣声与孩童的嬉闹声交织,恰如一曲跨越时空的和鸣。

   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龙南,更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他的“致良知”,倡导人们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应坚守本心,勇于担当,将理想付诸行动。当地小学的孩子们常来遗址研学,在碑石前诵读《祭浰头山神文》的场景,正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离开遗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北嶂山上,为这片古老的土地镀上一层金色。回望那方碑石,我心中满是感慨。祭浰头山神遗址,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时刻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先贤的智慧与担当,传承那份心怀天下、为民造福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上一篇:南赣四年:王阳明对杨村太平官场.. ·下一篇:古戍新辉:王阳明驻军印迹与杨村..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