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这座被九连山脉环抱的客家古镇,因王阳明正德年间的驻军治世而深深刻下历史烙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军事堡垒、教化场域已蜕变为文旅地标,乌石老围的箭窗仍映着晨光,太平桥的廊柱犹记军声,这些承载着“平乱—教化—兴边”三重记忆的遗址,正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赣粤边境独特的“阳明文化旅游带”。
一、军事遗存的文旅转译:从防御工事到文化地标
王阳明驻军杨村时构筑的军事体系,如今多以围屋、关隘的形态留存。乌石老围的半月形炮楼,当年曾是监视匪患的前哨,现成为游客探寻“明代军事防御智慧”的活标本,墙基处嵌着的“正德年制”石弹,常引得考古爱好者驻足;燕翼围旁的矮围的墙脚上,至今保留着“兵民共守”的石刻,导游会讲述王阳明“兵耕结合”的治军理念——战时为兵,闲时垦田,这种“亦兵亦农”的传统,演化成今日围屋民宿的“军事文化体验课”,游客可身着明代戎装,在围楼箭孔间模拟“戍边值守”。
最具代表性的太平桥,其“两拱上廊”的形制本是军事工程学的典范——石拱抵御洪水,廊亭可屯兵储粮。如今桥身的《平浰碑记》石碑,每日吸引数百游客摩挲碑文中“今民既乐生,宜有以济之”的治世名言,太平桥畔水口庙旁的“阳明文创店”将当年的军用号角、令旗复刻为旅游商品,“太平桥行军粮”(用吊茄树烧灰用水泡米而做成的客家米糕,后来称黄粄)更成为网红伴手礼,至今数百年了,杨村百姓逢年过节还会做黄粄,并用黄粄馈送亲朋好友。
二、文化场域的当代激活:书院遗风与沉浸式体验
新蔡书院遗址虽仅存基址,却被活化为民俗博物馆,在创建新蔡初中时,还挖掘有王阳明时期的铁犁、兵戈,犹如“军屯耕具展”陈列着。现新蔡初中已改建为新蔡小学。据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拟复原“书院山歌唱良知”的场景,通过游客扫码即可聆听改编自客家山歌的《传习录》选段。待复原建成后,每到清明,会有当地人将在此举办“阳明文化节”,在书院旧址上演情景剧《王阳明劝农》,演员身着明代官服,重现“官兵与山民共垦陈坑”的历史场景,吸引周边赣粤游客。
蔡屋古榕下的“乡约讲坛”则延续着教化传统,每周六有老者用客家话讲述王阳明整治赌博、解救百女的故事,树下石凳刻着《太平堡乡约》节选,成为亲子研学的“户外课堂”。1941年,蒋经国秘书蔡省三,陪同蒋经国来杨村巡视时,曾参观蔡屋古榕,后来蔡省三在游记中写道:“听着古榕沙沙声,听老人讲‘致良知’,突然明白为什么杨村的许多围屋门匾多刻‘忠孝’二字......”
三、区域联动的全域旅游:从单点打卡到线路矩阵
杨村的“阳明文化旅游带”巧妙串联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游客可沿赣粤古商道徒步,途经当年王阳明设卡的“太平关”遗址,水口庙、太平桥再至小溪枫树林赏秋,枫叶染红时,林间常举办“阳明诗会”;赴龙南武当山游览的游客,多会顺道探访杨村,因景区直通车特意增设“武当山—乌石围—燕翼围—太平桥—蔡屋古榕—九连山保护区”专线,实现“登山观自然,入村品人文”的体验闭环。据文旅部门统计,2015年杨村接待游客量较2013年增长170%,其中60%的游客因“王阳明文化”和“客家文化”慕名而来,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的重构。杨村圩有一家民宿,主人是赖氏后裔,将祖传的王阳明手札复制品陈列于厅堂,住客可临摹“致良知”书法;杨村的“杨村乌粉”、“凤眼珍珠”、“烫皮”等融入军事元素,“将军过桥”(黄豆炒狗肉)、“兵粮饼(蕃薯粄)”等菜肴皆附会王阳明典故。这种“历史场景生活化”的运营模式,让游客不仅看见遗迹,更能触摸到当年驻军“以文化边”的精神脉络。
四、活态传承的未来图景:从遗迹保护到基因延续
杨村正以“阳明文化”为核心构建文旅生态:太平桥周边规划“明代军事体验园”,拟扩建水口庙、复原“三浰之乱”平定场景的沉浸式剧场;新蔡书院遗址将建设数字展厅,通过VR技术重现“官兵讲学图”。最具创意的是“阳明文化数字护照”,游客每打卡一处遗址,即可收集对应的“治世语录”,集齐可兑换客家织锦——这种互动设计,让五百年前的驻军印迹,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当暮色中的太平桥月光的照耀下,桥洞倒映的光斑如当年的军灯闪烁,河畔传来客家山歌新编的《阳明颂》:“平乱筑桥留青史,书院弦歌绕山梁。”王阳明驻军南赣的四年时光,早已超越军事戍守的范畴,化作文旅融合的基因,让边地古镇在留住历史根脉的同时,绽放出照亮未来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