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庙前烽烟:王阳明杨村治匪初议录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22:32

   初夏的一天,南赣的暑气已如潮涌,漫过杨村周遭的重峦叠嶂。彼时,新任南赣巡抚王阳明的中军大帐扎在黄塘谷地,青灰色的军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麾下将士刚从汀州剿匪的征尘中归来,铠甲上的泥渍尚未洗净,便又因杨村一带匪患蜂起而枕戈待旦。杨村地处赣粤交界,山林深险,向来是“山贼”与“流寇”盘踞之地,官府政令难及,乡野间宗族械斗与匪患交织,如藤蔓般缠绕着这片土地的肌理。

   这日清晨,铜锣声自黄塘军营一路敲向杨村圩市,声浪惊飞了树梢的宿鸟。乡吏们骑着快马,挨家挨户传告:“王巡抚有令,辰时三刻,银山庙前集会议事,凡杨村官吏、乡勇头目、各姓族老、墟市乡绅,务必悉数到齐。”消息如星火燎原,霎时在杨村各寨落传开。银山庙踞于杨村西麓的高岗上,庙前有片开阔的青石坪,平日里是乡人祈雨祭神的所在,此刻却弥漫着异乎寻常的肃穆。

   辰时刚过,青石坪上已站满了人。穿靛蓝布衫的里正、腰悬环首刀的乡勇头领、身着锦缎的圩市商贾,以及各宗族中须发斑白的族老,皆按序而立。庙檐下的铜铃在山风中轻响,与人群中压抑的私语混在一起。忽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自庙侧小径传来,众人循声望去,见一位身着青色圆领官服的中年男子,在数名亲兵簇拥下款步而出。他面容清癯,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正是王阳明。他身后,亲兵捧着文牍与令箭,肃立两侧。

   “诸位父老乡亲,”王阳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穿透晨雾的力量,“王某奉天子诏命,巡抚南赣,今驻军黄塘,非为扰民,实因杨村匪患炽烈,已祸及乡里久矣。”他抬手指向远处层峦:“诸君且看,那深山之中,贼巢如蜂巢密布,掳掠商旅、强占田亩、胁迫良善,尔等田间稻谷可曾安稳入仓?圩市货担可曾免遭劫掠?宗族子弟可曾不被裹胁?”

   话音未落,人群中便响起几声低低的叹息。前排一位拄着龙头拐杖的老族老颤声道:“巡抚大人明鉴,我温氏一族去年便有三户人家被‘过山虎’匪帮掳去耕牛,报官后却石沉大海……”话未毕,便被身旁乡绅轻轻拽了拽衣袖。王阳明见状,目光柔和几分:“我知诸位心中有畏,畏贼寇报复,畏官匪勾结,更畏出头之后孤立无援。”他顿了顿,从亲兵手中取过一卷文牍,“然王某今日在此立誓,凡举报匪情者,官府必以厚赏;凡愿助官军剿匪者,功成之后,田赋可减,乡勇可入籍为官。若有官吏推诿、兵丁扰民,任凭诸位递状弹劾,王某必当严惩不贷!”

   说罢,他转向身旁的杨村巡检司巡检:“李巡检,你且将官府拟定的《剿匪赏格》与《联保条约》,向诸位宣读。”那巡检展开黄纸,朗声读道:“……举报匪首巢穴者,赏银十两;协助官军擒获匪首者,赏银百两;各乡各寨须立保甲,十户一甲,十甲一保,凡藏匿匪贼者,连坐治罪……”条文清晰,赏罚分明,人群中渐渐响起窃窃的议论声,先前的疑虑似乎被这白纸黑字的承诺驱散了些许。

   “诸位,”王阳明再次开口,语气转为恳切,“匪患非一日之寒,治理亦非一人之功。杨村要安,需官民同心,宗族协力。我知各姓族老素得族人信服,望你们回去后,以族规约束子弟,勿与匪寇勾连;乡绅们可牵头筹资,加固寨墙,训练乡勇;官吏们当弃绝推诿,实心任事。王某驻军黄塘,便是要让这杨村的天,重新清朗起来!”

   此时,阳光已穿透庙檐,将王阳明的身影投在青石坪上,显得格外挺拔。一位年轻的乡勇头目忽然上前一步,抱拳道:“小人愿率乡勇听凭大人差遣,若再让匪寇横行,枉为杨村儿郎!”随即,几位族老也纷纷颔首:“巡抚大人既有此决心,我等愿助一臂之力。”

   大会直至近午方散。当众人陆续下山时,银山庙前的空地上,仿佛还回荡着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余响。而那些被动员起来的官吏、乡绅与宗族力量,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即将在杨村的治理画卷中,激起层层涟漪。此后数月,举报匪情的密信不断送入黄塘军营,各寨的乡勇开始协同官军巡逻,曾经沉寂的杨村,终于在王阳明的治策下,燃起了肃清匪患的希望之火。

·上一篇:古寺焕新:王阳明择址契真寺创建.. ·下一篇:九连破阵:王阳明剿匪的巅峰之战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