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古榕承祥,王阳明智解点化蔡屋百年困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25:27

   正德年间,赣南山间的云雾还未完全散去,南赣巡抚王阳明率领军队平定三浰之乱时,驻军杨村黄塘。彼时的他,虽身披战甲,却心怀天下苍生。在战事稍歇之际,他于契真寺内创建了新蔡书院。书院内,朗朗读书声与寺中的晨钟暮鼓交织在一起,王阳明常在此与当地民众促膝长谈,了解民生疾苦,传播心学思想。

   一日清晨,阳光透过契真寺古老的窗棂,洒下斑驳光影。王阳明如往常一样在寺内踱步,却见一位蔡姓老人日日前来,虔诚地烧香拜佛。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忧愁,每一次叩拜都似饱含着无尽的祈愿。王阳明心中疑惑,待老人礼佛完毕,便上前轻声询问。

   老人见是巡抚大人,忙起身行礼,随后长叹一声,道出心中的苦楚。原来,自蔡氏开居始祖胜林公从陈坑迁至此处,家族命运多舛。时而丁旺财不旺,时而财旺丁又衰,好不容易丁财同旺,疾病却又接踵而至,家族中更是人才稀少,难以兴旺。多年来,老人四处求神问卜,却始终未能改变家族的困境,无奈之下,只能日日来契真寺祈愿,盼望着能有转机。

   王阳明听后,目光深邃地望向蔡地的方向。他精通易经与心学,深知天地万物皆有其理,世间诸事也自有因果。他决定亲自前往蔡地勘察。行至蔡地,只见黄坑河与陂坑河在此交汇,河水缓缓流淌,前面北嶂阻挡,蔡地就宛如一艘停泊在稳水中的船舶,看似安稳,却无风难行,难以发展。

沉思良久,王阳明运用易经的智慧,结合心学“心即理”的思想,对老人说道:“此地形虽有其困,但若能顺势而为,亦可化解。”他提议在两河交汇处种下一棵榕树,榕树高大繁茂,枝叶舒展,宛如船舟扬起的风帆,寓意一帆风顺,且榕树本身也象征着荣华富贵。他耐心解释,这不仅是顺应自然地势,更是借助自然之力,激发人心的力量,心有所愿,行之不懈,必能有所成。

   蔡姓族人听闻王阳明的建议,虽半信半疑,但对这位学识渊博的巡抚大人充满敬重,还是按照他所说,精心挑选了一棵榕树幼苗,郑重地栽种在两河交汇处。此后,他们在榕树的庇佑下,辛勤劳作,崇文重教。

   岁月悠悠,当年的小树苗在蔡姓族人的悉心照料下,逐渐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榕。神奇的是,自榕树栽种后,蔡姓家族的命运仿佛真的被改变。家族中人口日益兴旺,生活富足,疾病也渐渐减少。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辈出,有的考取功名,有的经商有成,蔡氏家族逐渐成为当地颇具声望的家族。

   时光流转,四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蔡屋古榕树依旧生机勃勃,它的枝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抱,枝叶如巨大的伞盖,遮天蔽日。古榕树与契真寺的新蔡书院遗址、新岭垦荒地遗址,以及公婆石,共同构成了蔡屋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极具开发潜力的文旅项目。

   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古榕树下驻足,仰望这棵见证了数百年历史变迁的古树,听当地人讲述王阳明与蔡屋古榕的故事。抚摸着粗糙的树皮,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古榕之下,心学的遗韵仍在悠悠流传,诉说着过去的传奇,也启迪着当下的人们。

·上一篇:南赣剿匪:王阳明杨村太平堡的军.. ·下一篇:寻踪黄塘:在残垣间叩问王阳明的..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