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杨村米酒:阳明遗韵酿醇香里的历史脉络与客家匠心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43:44

   赣南的晨雾漫过黛瓦白墙时,杨村的老祠堂里总飘着一缕温润的酒香。这酒香穿越五百年光阴,一端连着明正德年间的烽火狼烟,一端系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烟火人间——这便是杨村米酒,一杯藏着王阳明智慧与客家匠心的琥珀色传奇。

   明正德十二年,南赣巡抚王阳明驻军杨村黄塘,正逢闽粤赣匪患猖獗。刀光剑影里,伤员的伤口急需烈酒消毒,这位集军事家与思想家于一身的大儒,竟在戎马倥偬中寻得了解决之道。他组织随军匠人用当地糯米酿造谷烧,那烈焰般的酒液既能清洁伤口,又能驱散将士的寒疲。彼时参与酿造的多为北方兵卒,他们捧着陶碗豪饮的模样,让世代以茶待客的杨村人啧啧称奇。王阳明见此情景,索性将酿造技艺倾囊相授给当地商户。谁也未曾想,这源于军事需求的权宜之计,竟成了杨村酿酒史的开篇。图片

   谷烧的刚烈,终究与南方水土的温润不甚相融。当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接过这门技艺,一场跨越百年的“温柔改造”悄然发生。他们保留了“以糯为骨、以曲为魂”的古法,却在发酵时长、酒曲配比上做了微妙调整:将北方酒曲的燥烈中和以赣南山地的草药香,把七日速成的蒸馏法改为月余慢酿的发酵术,让酒液在陶缸中与山间清泉、晨间露气慢慢对话。于是,烈性谷烧渐渐褪去锋芒,化作入口绵甜、余味悠长的米酒。这不仅是工艺的革新,更是客家人“入乡随俗”生存智慧的体现——他们像对待族谱一样珍视外来技艺,又像改良农具般让其适配脚下的土地。

   在杨村,酿酒从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生活哲学。每年霜降过后,家家户户的灶台边便忙了起来:选米要挑霜降前收割的“霜降糯”,颗粒饱满如珍珠;制曲需采山间十种草药,按“一蒸一酿一烧”古法配伍;取水得去村口那口“聪明泉”,据说卯时的泉水酿出的酒最是清冽。酿酒人讲究“心诚则灵”,洗缸时必用艾草熏过,拌曲时需屏气凝神,连发酵时的温度都要靠手掌贴缸壁感知——“热了像捂坏的秧苗,凉了似冻僵的种子”,老人们常这样告诫晚辈。这份对细节的执拗,恰是客家人“敬天惜物”观念的写照:他们从迁徙中懂得,唯有对天地馈赠心怀敬畏,才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米酒早已融入杨村人的生命仪式。孩子满月时,长辈要将米酒与红糖熬成“满月酒”,抹在婴儿唇上,祈愿其一生甘甜;新人成婚,男方需抬着一缸陈酿作为“定亲酒”,酒封上贴着大红“囍”字,缸底沉着寓意多子多福的红枣;即便是寻常日子,谁家来了客人,女主人也会端出温热的米酒,配上炒花生、蕃薯干,席间推杯换盏间,邻里情谊便在酒香中愈发醇厚。祠堂里的匾额记载着王阳明驻军的往事,而飘在祠堂上空的酒香,则让那段历史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人们举杯时总会说起:“这酒,是王大人当年给咱留下的念想。”

   如今,杨村米酒的陶缸旁多了年轻的身影。90后的客家妹子赖阿婷,是个名牌大学生,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村里跟着奶奶学酿酒,她用短视频记录“浸米—蒸饭—拌曲—发酵”的全过程,让千万网友看见客家米酒的酿造密码;村里的合作社注册了“杨村酿”商标,用古法酿造的米酒走进了赣州的以客家为主题的文创商店,瓶身上印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语录。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村米酒,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它是王阳明“经世致用”思想的活化石,是客家人迁徙史的味觉注脚,更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文化媒介。

   暮色中的杨村,老灶台的火光映着新酿的米酒,泛起一层细碎的金波。这杯酒里,有王阳明的经略智慧,有客家人的坚韧匠心,更有一方水土对世代子民的温柔馈赠。四百多年的醇香流转,早已证明: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守旧,而是像杨村米酒那样,在历史的基土上,酿出属于每个时代的独特风味。

·上一篇:银山夜话:惠明住持为王阳明剿匪.. ·下一篇:河畔灵石:阳明哲思与千年爱恋的..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