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间,南赣大地杨村北嶂峰下的太平江碧波荡漾,江畔却已是旌旗林立,甲胄森严。南赣巡抚王阳明一身素色官袍,立于临时搭建祭浰头山神的祭祀台之侧,望着江面倒映的峰峦,眉宇间既有鏖战初歇的疲惫,更有荡平贼寇的沉毅。三浰之役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这场历时数月的恶战,在他心中刻下的印记,远未随秋风散去。
三浰地处粤赣交界,山深林密,以池仲容为首的贼寇盘踞于此数十年,劫掠州县,屠戮百姓,历任官府皆束手无策。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巡抚南赣,力主清剿,却不料三浰贼寇狡黠异常,且熟悉地形,官军数次进剿均损兵折将。正当战事胶着之际,驻锡于杨村银山古庙的惠明住持,以一袭袈裟之力,为这场战役的转折埋下了关键伏笔。
祭台两侧,香烛袅袅,供桌上陈列着太牢之礼,猪牛羊三牲俱全,青铜礼器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惠明住持身着朱红法衣,手持锡杖,缓步从人群中走出。他年过花甲,面容清癯,目光却炯炯有神,步履沉稳如钟。这位银山古庙的住持,在三浰之役中,以方外之人的身份,书写了一段助官平叛的传奇。
“阳明先生,吉时已至。”惠明住持走到王阳明面前,合十行礼,声音平和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王阳明亦拱手还礼,目光中满是敬重:“惠明大师,此番平定三浰,若非大师鼎力相助,我军断难如此顺利。今日祭告山神,首要便是向大师致谢。”
这话并非虚言。三浰贼寇盘踞浰头山数十年,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且贼寇与当地少数部族关系复杂,官军屡攻不克。正德十二年冬,王阳明驻军杨村黄塘,初至便访当地贤达,得知银山古庙惠明住持德高望重,不仅通晓佛法,更熟谙南赣地理民风,遂亲往拜访。惠明住持虽为方外之人,却心怀家国,见王阳明剿匪心切且军纪严明,当即应允相助。
此后数月,惠明住持不仅以古庙为据点,为官军提供粮草补给,更暗中联络被贼寇胁迫的部族首领,晓以大义,分化贼寇势力。正德十三年春,官军总攻前夕,贼寇欲烧山断官军退路,惠明住持连夜派人送来密信,详述浰头四条隐秘陆道,以及通往九连山黄牛石的便捷山道,建议王阳明分兵从多道同时奇袭,绕至贼寇后方。正是这一计策,让官军避开正面强攻,直捣贼巢,最终生擒池仲容等贼首,荡平三浰之乱。
此时祭台之上,香烟缭绕,鼓乐齐鸣。惠明住持手持法器,缓步登坛,口中吟诵经文,为战死将士超度,为一方百姓祈福。其声浑厚悠长,回荡在太平江畔,连北嶂峰的草木仿佛都静立聆听。王阳明立于坛下,整理衣冠,率领众将官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告浰头山神:“赖山神庇佑,将士用命,百姓相助,今日三浰已定,匪患尽除。愿山神此后护佑一方,永保太平。”
祭祀礼毕,王阳明邀惠明住持于江畔石上小憩。望着奔流不息的太平江,惠明住持抚须长叹:“杨村地处粤赣要冲,太平江横贯南北,本是风水宝地。然水口处旧庙倾颓,桥路失修,灵气外泄,故常有兵戈之扰。今贼寇已平,若欲长治久安,需重聚山川之气。”
王阳明闻言,肃然起身:“大师所言极是。愿闻其详。”
惠明住持指向江口水道:“此处为杨村水口,左右有北嶂山,两山如巨牛对峙似门,古称‘水牛把水口’。昔年水口庙立于北嶂山之麓,供奉镇江之神,辅以石桥连接两岸,既能镇水安澜,又能为杨村聚气藏风。自战乱庙毁桥塌,水无约束,气不凝聚,故灾祸频仍。若能在原址重建水口庙,再修太平桥横跨江面,如狮象之势相连,像巨牛守护攻势,水口之气不散,则杨村必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王阳明听罢,沉吟片刻,随即击掌道:“大师高见!风水者,实乃天地人和谐之理。重建水口庙与太平桥,不仅能护佑风水,更能便利往来,安抚民心。此事关乎杨村长治久安,当立即施行!”当即命人取来笔墨,写下手谕:“着令南赣兵备道拨款,杨村乡绅协办,于水口庙原址重建庙宇,另在太平江修建石桥,名‘太平桥’,以志今日之胜,永保此地太平。”
惠明住持见王阳明如此果决,合十赞叹:“大人仁心,百姓之福也。”
此后数月,杨村百姓踊跃参与,水口庙与太平桥的修建进展神速。水口庙依北嶂而建,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内塑镇江神像,香火日盛;太平桥横跨太平江,二孔相连,如长龙卧波,连接两岸交通。两建筑落成之日,惠明住持亲自主持开光典礼,王阳明亦从南安赶来亲临致贺,杨村百姓扶老携幼,焚香祝祷,盛况空前。
自那以后,杨村在银山庙与水口庙的护佑下,果然日渐兴盛。银山庙佛法流传,教化一方;水口庙神灵庇佑,风调雨顺。太平桥上车马往来,商旅不绝,昔日的兵戈之地,渐成富庶之乡。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从此杨村,北嶂峰依旧巍峨,太平江依旧奔流。银山庙的晨钟暮鼓,水口庙的袅袅香烟,太平桥的斑驳石痕,仍在诉说着当年王阳明与惠明住持的一段佳话。那一场祭祀,不仅是对胜利的纪念,更是对民生的承诺——唯有心怀百姓,顺应天时,凝聚人心,方能成就一方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