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银山文化 > 内容 

洪武御赐"国泰民安":银山庙抗疫记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20:58:41

   洪武元年(1368年)的秋意,并未给新生的大明王朝带来多少安宁。刚于应天府登基的朱元璋,龙椅尚未坐暖,江西等地便传来急报——瘟疫骤起,且来势汹汹。赣州府属县境内,"户闭巷空,尸积于道",灾情文书雪片般飞入皇宫,连御医院的太医们也束手无策。这场席卷赣南的瘟疫,成了考验这位开国皇帝的第一道民生难题。

   彼时的龙南杨村,有一座依山而建的银山庙。庙中惠诚和尚,本是广东罗浮山道徒,因战乱流离至此。他自幼师从罗浮山名医,钻研岐黄之术数十年,尤擅治时疫。战乱中,他舍弃道袍换僧衣,被银山庙收留,却始终未忘医者本分,常为乡邻诊病施药。

   当赣南瘟疫的消息传到杨村,惠诚和尚望着庙外逃难者的身影,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他召集庙中十余名僧人,当众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木箱——里面是他珍藏多年的医书与几包泛黄的药引。"此疫凶猛,非寻常风寒,"惠诚沉声道,"我随师学过治时疫的方子,今日便献出来,能否救一方百姓,全看天意了。"

   此后月余,银山庙成了抗疫前线。惠诚带着僧人们攀越险峻的九连山,在荆棘丛中辨识金银花、板蓝根等药材,每日往返数十里,归来时衣裤常被划破,手脚遍布血痕。庙宇的前殿被改造成药房,瓦罐煮沸的汤药香气日夜不散,僧人们轮流守在灶台边,将熬好的药剂装入陶罐,再由乡勇们分头送往赣州、南安等疫区。

   奇迹在绝望中发生。疫区百姓服用银山庙的汤药后,"高热者半日退,喘咳者一剂平",原本哀嚎遍野的村落,渐渐有了炊烟升起。消息传到应天府时,朱元璋正因感染时疫卧病在床,太医用尽名贵药材,病情却日渐沉重。听闻赣南有"神药",朱元璋即刻命人星夜兼程赶往银山庙取药。图片

   药至当日,朱元璋服下一碗褐色汤药,不过三个时辰,便觉胸口郁结消散,高热渐退。三日后,他已能临朝理政。这位从苦难中走来的皇帝,深知瘟疫对百姓的摧残,更感念惠诚和尚的功德。洪武二年春,他亲笔写下"国泰民安"四字,命工部以紫檀木精雕成匾,派钦差专程送往银山庙。

   钦差抵达当日,杨村百姓夹道相迎。当鎏金的牌匾被悬挂在银山庙佛堂,银山庙僧人跪拜接旨。钦差宣读圣旨时,提及朱元璋的赞语:"惠诚以方外之人,怀济世之心,救万民于水火,功在社稷。愿此匾高悬,佑我大明永无疫患。"

   这场抗疫并未随着牌匾的到来结束。洪武五年七月,大庾、上犹等县再次暴发瘟疫,都督府驻军一日内竟有数十名军士病逝。军中医官束手无策,急报传至京城。朱元璋当即下旨:"速调银山庙惠诚药方,遍传疫区。"惠诚闻讯,又带着僧人修订药方,增加了针对军中疫病的药材,派人送往军营。不出半月,疫情便得到控制。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赣南多县第三次遭瘟疫侵袭。此时惠诚已年近七旬,却仍亲自主持制药。他将毕生经验写成《时疫方论》,刻于庙中石碑,供后世医者参考。这一次,地方官府依方制药,百姓自觉居家隔离,疫情很快平息。

   三次抗疫功成,银山庙的名声传遍天下。南来北往的商旅经过杨村,总要到庙中瞻仰那块"国泰民安"匾,听僧人讲述惠诚和尚攀山采药、济世救人的故事。而那块牌匾,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它不仅是对一位医者的嘉奖,更藏着一个王朝对"无疫而安"的朴素期盼,以及百姓对护佑者的永恒感念。

   接下来的时间,银山庙的香火依旧旺盛。每当有人问起那块牌匾的来历,守庙的僧人总会指着石碑上的《时疫方论》说:"真正的'国泰民安',从不是坐等天降祥瑞,而是危难时总有人挺身而出,用仁心与担当,为众生撑起一片晴空。"

·上一篇:银山惠明襄胜绩 阳明祭祀护杨村 ·下一篇:银山夜话:惠明住持为王阳明剿匪..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