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村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古老的围屋,它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它历经风雨的故事,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杨村乌石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带着对古建筑的敬仰之情,骑上我那凤凰自行车去探访乌石围。这一次,我不仅是为了欣赏它的建筑之美,更是为了探寻其背后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家里沿龙九公路五六公里就到了乌石围,我站在围屋前,只见一块状似蟾蜍的乌石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围屋的沧桑历史。乌石围,又名磐石围,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四个炮楼傲然矗立,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家园。
走进乌石围,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围内木刻、砖雕、山墙做工精美,屋脊翘角上的狮、象灰塑栩栩如生,仿佛要跃然而起。这些精美的彩画和装饰,主要布置在露明梁架、立柱等木构件上,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些装饰手法,使得乌石围成为了一座艺术的殿堂。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漫步在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乌石围的外墙和角堡构造坚固,墙厚90至60厘米,采用卵石、片石砌筑外壁,土坯砖砌筑内壁。这种建构方法,既体现了客家的建筑风格,又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围内主体建筑前后三进的看面全部采用青砖砌成,两侧其他建筑则用土坯砖垒砌。这种建筑风格,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乌石围,这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的宏伟建筑,是赖氏先祖赖景星智慧的结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乱频仍,土匪猖獗,为了保障家族的安全,赖景星决定建造一座能够自给自足、防御坚固的围屋。乌石围的建成,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庇护所,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乌石围的历史,是一部家族迁徙与融合的历史。赖氏家族自中原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建筑技术。他们在与当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乌石围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的严谨与江南的灵秀,成为了赣南客家围屋的典范。
在乌石围的建造过程中,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说,赖景星在选址时,看到这块形状似蟾蜍的乌石,认为它是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建造围屋。而围屋的建造过程,也是赖氏家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就地取材,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座坚固的家园。
2012年,乌石围作为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9年10月7日,杨村乌石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荣誉,是对乌石围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
今天的乌石围,已经不仅仅是赖氏家族的象征,它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游览。而我,这次探访乌石围,深刻感受到了家乡古建筑的魅力。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流连忘返。我将铭记这次探访,用心去品味乌石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