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民情习俗 更多

民俗文化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情习俗 > 民俗文化 > 内容 

杨村客家人的“喊春酒”习俗:规矩与热情的交织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4-16 17:00:16

   在美丽的杨村,客家人以其独特的待客之道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喊春酒”这一习俗,既体现了杨村客家人的规矩,又彰显了他们热情好客的民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一别具一格的待客习俗。

   杨村客家人的“喊春酒”,源远流长。每当外嫁女姑家的儿女婚嫁、乔迁新居,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喜宴。按照杨村的风俗,娘家是最大的客人,女姑家必须要亲自给娘家送去“满门列入”的全帖。无论距离是远或近,娘家人要提前一天前往女姑家住。此时,女姑家的大娘、婶婶们纷纷忙碌起来,热情地邀请娘家一群客人去她们家里坐坐,这便是“喊春酒”。


   “喊春酒”的第一道程序,便是给客人送上一碗煎鸡蛋。鸡蛋在杨村,象征着圆满、富贵,是待客的最高礼节。刚坐好,每人便送上一碗上面摆着一块煎鸡蛋,再随意倒上一些杨村米酒浸下煎鸡蛋。这时的煎鸡蛋,不仅仅是一道美味,更是一种对客人深深的敬意。图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煎蛋有段老讲究。早年间日子紧,煎蛋时,一个鸡蛋得在烧热的铁锅里摊成薄薄两片,每人碗里只分发一块。那时的娘家客人捧着碗,总要红着脸推让,客气地表示感谢,说道:“这么贵拉拉的东西,搞这么麻烦。”这句话既表达了对主人家的感激,又体现了客人的谦逊。——鸡蛋在当年是金贵物,要留着换油盐,或是孵鸡崽的,谁家舍得这么待客?

   而这时,大娘或婶婶们便一个劲地催客人快点吃,口中不停说道:“绝介快端起来好用,赶滚!凉了就腥气啦!”“这点吃不饱带不暖的东西,又不能再孵鸡崽了。”话里带点嗔怪,却比蜜糖熨帖,既表达了主人家的热情,又透露出对客人的关心。那点煎蛋哪里够填肚子?可谁都明白,这是把家里最金贵的东西捧了出来,是“把心掏给你看”的实在。

   在杨村,大娘婶婶们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每家都必须要叫客人去“吃春酒”。客人也会每家去坐一会,有时走了三家五户,碗里的煎蛋还没动。尽管大家几乎都不吃,但大娘婶婶们表示后,为了节省鸡蛋,大娘婶婶们商议好,也许这家用后又收捡拾起来,端去下一家用来待客,走个过场。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规矩,展现了杨村客家人邻里之间的和谐与亲密。

   若客人没吃鸡蛋,大娘或婶婶家也会倒些米酒大家碗里,招呼大家端起来喝。她们会客气地说:“河水近,酒又淡,多喝点不会醉。”这句话既表达了主人家的谦逊,又彰显了对客人的尊重。在不断的敬酒过程中,她们口里不停的说道:“添一滴,添福;再添一滴,添财。”客人要起身推辞,手腕早被牢牢按住。“坐稳咯!”大娘婶婶们的声音混在一起,像屋檐下的风铃,“我们亲亲戚戚,讲究‘添福添财’,哪有拒福气的道理?”酒液漫过蛋皮,酒香混着蛋香往鼻尖钻,客人只好端起碗,抿一口说“这酒好有娘”,醇厚的米酒里竟喝出点微甜——许是主人家偷偷多放了半勺糖。这些话语,这些动作,既是祝福,也是期待,体现了杨村客家人待客的真诚与热情。

   杨村“喊春酒”的习俗,虽不是正儿八经的宴席,却藏着最郑重的心意——谁家不喊,是失了礼数;客人不去,是驳了情面。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杨村客家人的亲情、友情、邻里情得以传递,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这里,规矩与热情交织,展现了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

   这“喊春酒”便是杨村客家人的待客之道。没有繁复的礼节,却有“满门列入”的郑重;没有山珍海味,却有“一块煎蛋”的赤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添福添财”的热望。那些推让的客气,劝酒的执着,竹篮里的温热,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也是淌在血脉里的热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村的“喊春酒”习俗也在不断创新。如今,虽然物资不再匮乏,但杨村客家人待客的热情依然不减。在这片土地上,规矩与热情将继续传承,成为杨村人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亲情酿成酒,把热情煎成蛋,让每一个到来的客人,都醉在这份滚烫的心意里。让我们共同期待,杨村客家人的“喊春酒”习俗,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喊春酒的“春”字:蛋;

   绝介:大家

   赶滚:趁着还热。

·上一篇:杨村人发誓:雷电也认的性情中人 ·下一篇:杨村蔡、任两姓通婚禁忌的历史溯..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