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修口叔公的故事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7 16:12:35

在杨村,提起“修口”叔公,那可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年纪不算老,却家境贫寒,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脸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像是岁月在他的脸上特意留下的印记。他的身材瘦小,背有些佝偻,走起路来总是慢悠悠的,仿佛每一步都在思考着如何用最尖酸的语言去回应这个世界。

修口叔公的家,坐落在村子的宗祠旁边,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墙角长满了青苔,屋顶的瓦片也残缺不全,每当风雨来临,屋内便成了天然的瀑布。他的日子过得清苦,但他的嘴巴却从不饶人,村里人都知道,与他交谈,必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免被他的恶语伤得体无完肤。

修口叔公的嘴巴厉害,与人交谈,总是恶语伤人。因此,大家都戏称他为“修口”。这个名字,既是对他嘴巴的一种调侃,也是对他性格的一种无奈。

然而,他在村里的辈分却最高,每逢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且必定坐在上席。这是杨村沿袭至今的尊宗敬老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哪家办喜事,都要恭恭敬敬地请他出席。

有一天,村里老徐家请客,庆祝他们家喜得贵子。这户人家因重男轻女,连生六胎女儿,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夫妻俩远赴老挝打工经商。数年拼搏,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村里的首富。更为喜庆的是,他们终于生了一胎双胞胎儿子。

父母心急如焚,催促他们一定要带孙子回来请客,拜祭祖宗,目的就是要在村里炫耀一下老徐家的人丁兴旺。

按照村里请客的规矩,老徐家除了邀请亲朋好友,村里还按灶头请客,一户请一人来喝喜酒。然而,在讨论如何邀请修口叔公时,大家犯了难。不请吧,村里人会说他们发财了,眼界高了,瞧不起穷人。况且,这还违背了尊老的家族规矩。请吧,又担心修口叔公不会说话,把好事的采头说坏。

在讨论如何邀请修口叔公时,老徐家的客厅里,气氛变得微妙起来。几位长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复杂。堂兄打破了沉默,皱着眉头说:“还是请吧,毕竟他是我们的长辈,不请的话,村里人会说我们不懂规矩。”众人纷纷点头,但心中的担忧却如同阴云般挥之不去。

经过慎重考虑,大家决定还是邀请修口叔公,并安排几位堂兄陪坐,以防他乱说话。并事先劝导修口叔公,东道家做好事,吃饭时千万不要乱说话。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堂兄身上。

请客这天,宗祠里热闹非凡,座无虚席,老徐家的双胞胎儿子满月,这是一件大事,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老徐家为了这次庆典,特意从龙南县城里请来了厨师,摆上了六十席,香气四溢的菜肴,让人垂涎欲滴。

修口叔公被推举在首席上座。他的位置正对着祠堂的大门,背后是一幅巨大的祖宗画像,显得庄重而威严。修口叔公坐在那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机械地动着筷子,偶尔端起酒杯,小酌一口。修口叔公果然一句话没说,只顾着吃喝。这让陪坐的人和老徐家人纷纷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次总算可以平安无事地度过。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可以顺利结束这场宴席时,散席时的对话却让所有人的心沉到了谷底。

吃完饭散席时,老徐家人过来送上座人散席,修口叔公缓缓站起身,他的眼神有些迷离,似乎是在极力控制自己的言语。老徐客气地给修口叔公递上一包烟,问道:“叔公,没有好招待,吃好喝好了吧?”修口叔公的回答,像是蓄谋已久,又像是情不自禁,他冷冷地说:“从来没吃过这么丰盛的,吃饱喝足了。不过我要告诉你,今日吃饭,我一句话都没说,以后你双胞胎儿子死了,都不关我卵事了哈。

此话一出,原本喜庆的气氛,全场瞬间凝固,人们的笑容僵在脸上,气氛变得沉重。修口叔公的话,像是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了每个人的心上。老徐的脸色变得苍白,他强笑着,却无法掩饰心中的失望和愤怒。在场的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用无声的沉默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

就在这尴尬至极的时刻,村里另一位年迈的长者,缓缓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打破了沉默:“修口老叔,你这一辈子,嘴巴虽利,但心却不坏。今天这话说得确实过了,但我知道,你并非有意伤害。我们都是一公之孙人,都应该懂得尊重和包容。老徐家添丁了,我们都希望他们孙子健康成长,不是吗?

修口叔公愣住了,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似乎没想到会有人在这样的场合为他解围。他的嘴巴张了张,想要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无力地低下了头。眼中闪着泪光,他缓缓起身,向老徐夫妇深深鞠了一躬:阿孙,我错了,我说了不该说的话。请你们原谅我,我会为我的言行向祖宗和全村人道歉。

老徐夫妇看着修口叔公诚挚的样子,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们知道,修口叔公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心地并不坏。老徐上前扶起修口叔公,说:“叔公,我们都是一家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这件事,成了杨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修口叔公的名号,也因此更加响亮。然而,在这背后,却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或许,修口叔公并非真的恶毒,只是性格使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而杨村人,虽然遵循着尊宗敬老的传统美德,但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去理解和接纳这样一个独特的长辈呢?

·上一篇:败家崽的沉沦与警示 ·下一篇:杨村烂子头家的衰败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