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银山文化 > 内容 

银山庙春泽:放生护生里的慈悲长卷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6 14:08:28
   龙南杨村多山,太平江自南而北穿境而过,两岸层峦叠嶂,常有山鹿饮溪、猕猴攀枝。南宋末年银山庙建成后,惠观大和尚见当地偶有猎户设网、村民捕鸟之事,便立下规矩:"山林有灵,鸟兽有情,佛弟子当以护生为要。"由此,这座面朝武当笔架峰的古刹,便以春季放生法事与山区护生宣教为舟,在杨村的山水间载起了千年慈悲。
   一、春分放生:从池沼到云端的生命礼赞
   银山庙的春季放生法事,总在春分日举行。此时太平江冰消水暖,后山的杜鹃初绽,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惠观大和尚说:"春分阴阳相半,万物生而不伤,此时放生,合天地好生之德。"
   法事的筹备要提前半月开始。僧人们会带着居士沿河岸巡查,拆除猎户遗落的网罟;到市集上赎回待宰的生灵——有农户要卖的泥鳅、鳝鱼,有渔翁捕获的鲫鱼、河虾,偶有猎户送来的幼鹿、雏鸟,僧人皆以平价赎买,绝不讨价还价。有一年,夹湖猎户朱姓人捕到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鹭,本想卖给酒楼,惠宝法师见了,解下随身携带的铜环(那是他受戒时的信物)相换,朱姓人见法师眼神恳切,竟红了脸:"法师若要,拿去便是,我再不去掏鸟窝了。"
   放生当日的仪式,庄严得如一场春日的祈愿。清晨,大雄宝殿前的空地上铺着青布,布上整齐摆放着盛生灵的竹篮、瓦盆:泥鳅在清水里吐着泡,河虾蜷着须,幼鹿睁着湿漉漉的眼,受伤的白鹭被居士用软布裹着翅膀。僧众身着海青,手持念珠,惠观大和尚立于正中,先诵《放生仪轨》:"愿此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声浪起落间,晨光透过松枝洒在生灵身上,像是为它们镀了层金辉。
   放生的地点依生灵习性而定。水族们被放入太平江水口处河湾的"放生岸"——那是僧人用石块围起的一片浅滩,水底铺着鹅卵石,便于小鱼藏身。放生前,惠观法师会亲自用杨枝蘸着大悲水洒向水面,念诵"南无宝髻如来",信众们则捧着竹篮,轻轻将泥鳅、鲫鱼放入水中,看它们摆尾游向深处。有孩童想伸手去抓,被母亲按住:"莫惊了它们,法师说这是救命呢。"
   禽类与走兽则要送到后山的"护生林"。那片林子是惠观大和尚亲自划定的,约百亩见方,四周立着木牌,上书"南无阿弥陀佛",提醒猎户勿入。放生前,僧人会检查鸟兽的伤势:若有骨折的山鸡,便用竹片固定;若有体弱的幼猴,会先在寺中调养数日。有一年放生一只母鹿,它竟在林边回头望了三次,才跃入深林,村民都说"这鹿通人性,知道是法师救了它"。
   放生后,僧众还要诵经七日,名为"回向"。惠观法师常对弟子说:"放生不是结束,是护生的开始。一放了之,若它再落网中,何异于二次杀生?"因此,每年放生后,都会有僧人轮值巡查放生池与护生林,遇有受伤的生灵便带回寺中救治,久而久之,后山的鸟兽见了穿僧衣的人,竟不躲闪。
   二、山径宣教:从经卷到田埂的护生箴言
   银山庙的僧人深知,仅靠放生不足以护佑生灵,须让"众生平等"的理念走进山民心中。于是,自惠观大和尚起,便有了"春季入山宣教"的传统——春分后,僧人们分几路深入杨村周边的山区,向猎户、樵夫、采药人宣讲护生之道。
   宣教的方式从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融在烟火气里的循循善诱。惠观法师带着弟子惠武去九连山深处时,见猎户徐某正在削制箭矢,便坐在他身边的青石上,递过一块寺中做的芝麻饼,笑着说:"徐大哥,你看这山鸡,晨鸣报晓;那野兔,冬储备粮,都是帮着山里过日子的,是不是?"徐某哼了一声:"它们填饱我的肚子,才是正经事。"惠观法师不恼,指着远处一只母鹿带着小鹿饮水:"去年冬天下大雪,你家娃儿发高烧,是不是这山里的药草救了他?草木有情,鸟兽也一样,你护着它们,它们也护着这山,山好了,咱日子才能安稳。"张某沉默了,后来竟主动拆了自家的捕兽夹。
   僧人们还会用当地的故事讲道理。杨村流传着"灵猴报信"的传说:早年有山火,一群猕猴嘶叫着拍打村民的窗户,救了半村人。惠宝法师在陂坑村宣讲时,便借着这故事说:"你看那猴子,知道报恩;咱人若伤了它们,岂不是不如畜生?"村民们听得频频点头,有个少年说:"法师,我以后再不掏鸟蛋了,我要看着它们长大。"
   为了让护生理念更易传播,僧人们还制作了"护生牌"。用桃木制成小牌,上面刻着"不伤生"三个字,背面画着简单的鸟兽图案,送给猎户挂在腰间,或是插在田埂上。有个老猎户得了木牌,竟用红布包着挂在屋檐下,说:"法师说了,这牌能护着山里安宁,也护着我家安宁。"
   对于屡教不改的猎户,僧人们也有耐心。九连山有个叫"刘大胆"的猎户,专捕稀有鸟兽,惠观法师三次登门,他都闭门不见。第四次,法师带着寺中熬的草药膏(治他常年打猎落下的风湿),在他家门口等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刘大胆开门,见法师冻得发抖,手里还捧着温热的药膏,终于红了眼:"法师,我服了,以后这猎枪,我再也不摸了。"后来,刘大胆竟成了护林的"积极分子",见有人设网,比谁都急。
   三、春山回响:从戒律到民风的生态长卷
   银山庙的放生与护生,渐渐在杨村的山水间结出了善果。黄坑河的放生池里,鱼群越来越多,每到清晨,村民挑水时常见鱼群跃出水面,像是在打招呼;后山的护生林里,山鸡的鸣叫越来越密,猕猴常常溜到寺前的晒谷场,僧人便特意留些糙米,看它们捧着吃食时的憨态。
   更难得的是民风的转变。杨村人渐渐形成了"三不"的规矩:不捕育雏的禽鸟,不猎带崽的走兽,不烧有巢穴的山林。有一年春天,黄坑河涨水,冲来了许多小鱼苗,村民们自发用竹筐拦住河口,怕它们被急流卷走;九连山有野猪糟蹋庄稼,猎户们也只是敲锣驱赶,没人再动刀枪。
   惠观大和尚圆寂前,曾拄着拐杖走到护生林,看着林中嬉戏的猕猴,对弟子们说:"你看这山,鸟兽是山的孩子;这水,鱼虾是水的孩子。咱护着它们,就是护着自家的孩子。"这话后来刻在了银山庙的石碑上,成了代代僧人与村民的信条。
   每年春分,银山庙的放生法事依旧举行。竹篮里的生灵换了一茬又一茬,山径上的宣教声传了一代又一代,而杨村的山水,因这份慈悲愈发葱郁——春有白鹭掠水,夏有山鹿饮溪,秋有猕猴摘果,冬有松鼠储粮。这或许正是银山庙最珍贵的遗产:让慈悲不止于佛前的叩拜,更化作了对万物生灵的温柔相待,在千年岁月里,滋养着一方水土的生生不息。
·上一篇:银山庙千年法事:忏仪钟声里的慈.. ·下一篇:银山庙香火:杨村官场的风水密码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