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惠观大和尚在银山庙开光法会上曾言:"佛事非虚,乃化世之舟。"这座面朝武当山笔架峰的古刹,自创建之初便以庄严法事接引众生,其忏仪之诚、法会之盛、佛欢喜日之暖,在杨村一带流传千年,成为当地百姓心灵的灯塔。
一、忏仪:涤心净业的庄严修行
银山庙的忏仪,承自天台宗忏法传统,又融入岭南山水的灵秀之气。最隆重的当属"梁皇忏",每年正月十五启建,为期七日,专为超度亡魂、祈福消灾而设。法事之初,僧众需提前三日净坛:用香汤洒扫大雄宝殿,悬挂十八幅彩绘忏图,图中绘有因果轮回、善恶报应之景,让信众观图生畏,心生忏悔。
忏仪当日,晨光初露时,钟楼便敲响一百零八声钟,钟声穿透晨雾,唤醒四乡八里的信众。殿内,惠观大和尚身着紫袈裟,手持引磬,率众僧排班而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唱诵声起,声浪如东水河的水波层层推展,信众们随节奏跪拜,衣袂翻动如白莲花绽放。
最动人的是"拜忏"环节。僧众与信众依次上前,在佛前长跪,双手捧持《梁皇宝忏》经文,逐句忏悔往昔过恶。有一年,杨村乡绅刘某因贪占邻田心生不安,在忏仪中泣涕跪拜,诵至"若有众生,侵损常住,侵占他人财物者,当堕无间地狱"时,竟晕厥于地。惠观大和尚以手按其顶,轻声道:"知过即改,善莫大焉。"刘某醒后归还田产,此后常来庙中做义工,成为虔诚居士。
除梁皇忏外,每月初一、十五的"水忏"则更为频繁。僧众用银壶盛取新蔡河活水,诵经加持后洒向信众,寓意"荡涤尘劳,身心清净"。有孩童顽劣,被洒水后竟收敛性情,乡邻皆称"佛水有灵"。这些忏仪不以苛责为要,而以"觉悟"为归,正如惠宝法师所言:"忏者,悔往悟新也,非仅叩首而已。"
二、法会:四时轮转中的济世宏愿
银山庙的法会随节气流转,如星辰依序而行,将佛法的慈悲播撒在四季更迭中。
新春正月的"弥勒法会"最是热闹。除夕夜子时,大雄宝殿灯火通明,僧众敲动梵钟一百零八下,钟声响彻杨村盆地,村民们在家中点燃蜡烛,与庙中灯火遥相呼应,祈愿"钟声破暗,福慧增长"。大年初一,惠观大和尚会为信众"摸顶赐福",手中念珠串着十八颗本地菩提子,触顶时轻声念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孩童们则能得到用红布包着的"福米",据说可保一年无病。
二月十九观音诞的"观音法会",则透着几分温婉。前一日,信众便会带着自家织的白布,为观音像换新衣,寺中女居士们则用东水河的菱角、新蔡河的莲子,摆出"莲池海会"供品。法会当日,女眷们居多,她们手捧绣着"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蓝布幡,随僧众绕殿而行,唱诵《观音普门品》。有一年大旱,惠观法师率僧众在观音殿设"求雨法会",三日不食,诵经不止,第四日竟降下甘霖,此后杨村人便称观音像前的铜瓶为"甘露瓶"。
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则充满悲悯情怀。寺庙提前半月便会准备"盂兰盆",以竹篾为架,糊上彩纸,内置斋饭、瓜果,由僧众抬着绕村而行,意为"施食饿鬼"。傍晚时分,殿前空地上点燃千盏油灯,组成"卍"字图案,惠观法师坐在正中高台,诵《盂兰盆经》,讲述目连救母的故事。村民们则将写有先人名讳的纸牌位供奉于殿内,随僧众跪拜,纸钱化作的青烟与油灯的光晕交织,恍若阴阳两界在此刻相通。
三、佛欢喜日:僧俗共庆的修行圆满
每年七月三十(或八月初一)的"佛欢喜日",是银山庙独有的盛会。这一日恰是夏安居结束之日,僧众结束三个月的精进修行,彼此"自恣"——即坦然陈述自身过失,接受他人指正。惠观大和尚定下规矩:"自恣时,僧不分长幼,皆可直言,唯论修行,不涉私怨。"
清晨,僧众在法堂聚集,先由维那师诵《自恣文》,而后依次起身,合掌忏悔。有年轻僧人因砍柴时误伤幼树,主动陈述:"弟子惠明,于安居期间不慎伤生,恳请师父师兄教诲。"惠观大和尚便轻声开示:"草木有灵,当怀敬畏,往后砍柴需观时节,避幼苗。"这般坦诚相待,让僧众在修行路上少走歧途。
佛欢喜日的核心是"供僧"。杨村百姓会自发带着自家最好的物产而来:新碾的糙米、自酿的米醋、晒干的香菇,甚至有孩童捧着几颗野荔枝,踮脚递给僧人。寺庙则以"罗汉斋"回赠,用十八种山珍蔬菜炖煮,香气能飘出半里地。有一年,夹湖的老农背着半袋新米跋涉而来,说:"僧人夏安居辛苦,这点米是心意。"惠观法师坚要付米钱,老农急得落泪:"佛菩萨护佑我们丰收,这点供养还不该吗?"最终,法师以一串开过光的桃木佛珠相赠,成为流传乡里的佳话。
黄昏时分,僧众与信众共放"莲花灯"。将蜡烛置于荷叶上,点燃后放入太平江,千百盏灯顺流而下,如星河坠入人间。惠观法师站在河畔,望着灯影中百姓的笑脸,曾对弟子言:"佛欢喜,非因供养多寡,乃因众生向善之心。"
银山庙的法事活动,从来不是孤立的仪式,而是与杨村百姓的生活深度交融。忏仪涤荡心灵,让迷途者知返;法会凝聚人心,让乡邻们守望相助;佛欢喜日则搭建起僧俗相知的桥梁,让慈悲与感恩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正如庙中那口千年铜钟,虽历经风雨,每一次敲响,仍能穿透时空,在人们心中漾起向善的涟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