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1279年),罗浮山惠观大和尚携弟子惠宝云游至龙南杨村松树园。此地山环水绕,黄坑河与陂坑河右水倒左,形成“藏风聚气”的风水吉局。惠观选定坐西朝东的方位建造银山庙,面朝武当山笔架峰,恰合“文星高照”之兆。开光法会上,惠观高僧开示:“此庙名曰银山,乃借山水灵气,启民智、敦民风,使杨村成为耕读传家之乡。”这座承载着济世宏愿的古刹,自诞生之日起,便将饮食之道融入修行,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乞食为尊:托钵化缘的慈悲修行
银山庙自建庙之初,便秉承佛教托钵乞食的传统。惠观大和尚常言:“佛不渡无缘人,可缘在人心。”每日清晨,僧人们二人一组,挎着粗布褡裢,沿村化缘。他们赤脚行走,神情肃穆,口中默念《乞食偈》:“若见檀越时,当愿众生,为法施主,具大功德。”村民们见僧人到来,纷纷捧出家中仅有的糙米、蔬菜,恭敬布施。惠观大和尚曾在夹湖化缘时,一位老农捧出仅有的半袋糙米,他合十谢过,后来特意为老农的病妻诵经三月,直至痊愈。这种以心换心的慈悲,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伸出援手。
乞食不仅是生存所需,更是修行的一部分。惠旺和尚主持银山庙时,严格规定:“僧人化缘需两人同行,不得接受信众金银,所获物品需交寺庙统一分配。”化缘所得的食物,除供僧众食用外,多余部分会用于赈济贫困百姓。在饥荒之年,银山庙的僧人打开庙门,支起三口铁锅,将化缘得来的糙米与野菜煮成稀粥,分发给饥饿的村民。正如《百丈清规》所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人们通过乞食,放下我执,与众生广结善缘,同时也将佛法的慈悲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二、过午不食:严守戒律的身心修炼
过午不食是银山庙僧众严格遵守的戒律。南宋时期,中国佛教持午戒甚严,甚至连水也不饮。银山庙的僧人每日仅在正午前进食一餐,午后不再摄入任何固体食物。这一戒律不仅是对欲望的克制,更是对修行的专注。
据《四分律》记载,佛陀曾因弟子舍利弗患病,允许病比丘过午受食,但正常情况下仍需严守戒律。银山庙的僧人在健康时,即便面对美味佳肴,也能不为所动。他们深知,过午不食能带来五种福报:少淫欲、少昏睡、得一心、下风、身安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一戒律也帮助僧众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避免浪费。
然而,戒律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环境变化,银山庙也逐渐调整。正如百丈清规中规定,因应中国寒冷的气候和自给自足的劳动需求,允许僧众日食两餐,即“斋粥二时”。但过午不食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僧人们通过对饮食时间的严格把控,修炼身心,保持清明。
三、素斋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之道
银山庙的素斋以自给自足为原则,食材多来自寺庙周边的土地。惠旺和尚带领弟子开垦荒地,种植蔬菜、豆类和茶树。后山的茶园,不仅为寺庙提供了清香的茶叶,多余部分还平价卖给村民,若遇家境贫寒者,便直接赠予。他们还养殖家禽,但仅用于产蛋,绝不杀生。
素斋的烹饪注重原汁原味,以蒸、煮、炖为主,少用油盐。常见的菜品有“三白汤”(白萝卜、白菜、荠菜),寓意清白、百财和精进;“罗汉斋”则汇聚香菇、木耳、笋片等多种山珍,象征罗汉云集。在饥荒之年,僧人们还会将蕨根、黄狗头、马齿苋等野菜加入粥中,虽然苦涩,但却滋养了无数生命。正如惠泽和尚所言:“山下娃娃们的肚子,比这疼多了。”
素斋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修行的媒介。僧人在烹饪过程中,心怀感恩,将每一道菜都视为对众生的供养。他们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领悟“众生平等”的真谛,践行“清净无染”的修行理念。
四、吃饭规矩:庄严有序的修行仪轨
银山庙的僧众用餐时,遵循严格的仪轨。每日午斋前,僧人们齐聚大雄宝殿,诵经祈福。随后,依次进入斋堂,端身正坐,目不斜视。斋堂内寂静无声,唯有碗筷轻触的声音。
用餐前,需念诵《供养咒》:“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然后以“龙含珠”的姿势(即用拇指、食指、中指持碗,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碗底),将食物缓缓送入口中。每一口食物都需咀嚼三十六次,细细品味,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用餐过程中,若需添饭,需以特定的手势示意行堂僧,不得言语。
饭后,僧人们会将碗碟洗净,整齐摆放。整个用餐过程庄严肃穆,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对修行的专注。这种吃饭规矩,不仅规范了僧众的行为,更培养了他们的定力和专注力。
五、佛门美食:匠心独运的味觉艺术
银山庙的佛门美食,在素斋的基础上,融入了匠人的智慧和创意。宋代寺院流行的“莲花屉”竹制蒸笼,被银山庙的僧人改良后,用于蒸制“素鹅肝”。他们将冻豆腐浸卤汁,压成块状,孔洞吸饱汤汁,入口即化,口感堪比真正的鹅肝。
“假五辛”的运用更是体现了银山庙僧人的巧思。他们以芹菜末代葱,以香菇末代蒜,以茭白丝代韭,创造出独特的味觉体验。例如“素东坡肉”,以豆腐皮包裹山药泥,外涂酱油糖色,蒸后肥瘦分明,连“肉皮”的皱褶都栩栩如生。这种以素仿荤的技艺,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传递了“不杀生”的慈悲理念。
在重要节日或法会期间,银山庙还会制作精致的素点。如“茶果酥”,形如茶筅,口感酥脆;“蕃薯饼”,纪念“吃茶去”公案,寓意深远。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佛法的载体,让信众在品尝中领悟修行的真谛。
银山庙的饮食文化,是佛教教义与当地风土人情融合的结晶。乞食为尊,体现了慈悲济世的宏愿;过午不食,修炼了身心的专注;素斋为主,践行了自然和谐的理念;吃饭规矩,培养了定力和专注力;佛门美食,展现了匠心独运的智慧。这座千年古刹,通过饮食之道,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让每一个接触它的人都能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正如银山庙前的溪流,虽历经千年,依然清澈潺潺,滋养着一方水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