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银山文化 > 内容 

银山庙古风:天地交泰处的禅修秘境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6 13:24:43

   南宋末年(1279年),罗浮山高僧惠观大和尚行至杨村乌龟山(松树园),见此处山环水绕、气场非凡:帽山“官印峰”方正如玺,峰顶圆润似钮,暗合《宅经》“官星端正”之局;太平江自右倒左蜿蜒而过,在水口北嶂两峰间形成“玉带环腰”之象,而庙基恰坐乾卦方位,与官印峰构成“天地交泰”的卦象呼应。惠观大和尚遂在此结庐建寺,取“佛光显瑞”之意命名“银山庙”。这座隐于山水间的古刹,自此成为赣南禅宗修行的一方圣地。

   一、坐禅悟道:天地为庐的修行

   银山庙的禅修以《百丈清规》为纲,每日寅时初刻,僧众便着衲衣、持坐具,鱼贯进入法堂。堂内香雾缭绕,蒲团整齐排列,首座和尚以“止静”木牌为令,众人跏趺而坐,结弥陀印,屏息凝神。坐禅分“调息”“调心”两重境界:初学时需数息观照,将杂念化作溪水流逝;待心无挂碍时,便进入“默照禅”的空灵之境,如镜照物,不著痕迹。

   禅堂后壁悬“精进”匾额,两侧立柱刻“久坐方知春昼永,闲谈不及道情长”。僧人们一炷香时间内须纹丝不动,若有昏沉者,维那师便持香板悄然行至身后,轻喝一声“警觉!”,惊醒迷梦。每年冬至起,寺中更设“禅七”,僧众闭关七七四十九日,昼夜禅坐,以求顿悟。惠旺和尚住持时,曾带领弟子在庙后辟出“静心台”,后山平坦如台,可俯瞰太平江三曲回环,在此参禅者常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二、讲经论道:天风传法的智慧

   银山庙的讲经活动以法堂为中心,其建筑属木,对应巽卦,每逢讲经日,山风穿堂而过,恰似“巽风传法”。每月朔望,住持会登上三尺法座,手持麈尾,讲解《金刚经》《心经》等经典。讲经前,知客僧击“引磬”三声,信众鱼贯而入,依次礼拜后跪坐听讲。

   南宋禅宗盛行“公案”教学,银山庙亦不例外。惠旺和尚曾以“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为题,引导弟子参究。一日,他指着庙前古柏问:“此树与佛法何异?”见弟子沉吟,便喝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语如醍醐灌顶,令众人豁然开朗。更有甚者,庙中常设“问难”环节,僧众可当堂质疑,如《碧岩录》所载“德山棒,临济喝”般机锋往来,在思辨中破除执著。

   三、举止威仪:行住坐卧皆道场

   银山庙的僧众谨遵《百丈清规》,举手投足皆有法度。行走时需垂目低眉,步幅均匀如丈量大地,名曰“行如风”;站立时需“五轮著地”,即足跟、足掌、膝盖、臀部、脊柱垂直一线,谓之“立如松”;礼拜时需五体投地,额头触地刹那,杂念尽消,方得“拜佛如佛在”之境。

   日常劳作亦被纳入修行:晨起洒扫庭院,名曰“除心尘”;午后耕种菜园,锄头起落间体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晚间轮流值守“照客寮”,为过往云水僧提供食宿,践行“菩萨行”。惠旺和尚曾带领弟子修通三条石板路、架起“普渡桥”,并在庙内设“施药处”,熬制汤药救济百姓,将修行融入济世利人的日常。

   四、法会仪轨:天地同参的庄严

   每逢佛诞、盂兰盆节等吉日,银山庙便举行盛大法会。晨钟暮鼓中,僧众身着袈裟,手持幡幢,绕行大殿三周,诵《华严经》偈语:“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法会高潮时,住持开启“水陆法会”,在太平江边设坛,超度亡魂。僧众敲打法器,唱诵《往生咒》,信众则点燃河灯,任其顺流而下,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明代王阳明征讨“三浰之乱”时,曾驻军杨村,亲赴银山庙祈愿。庙中护法神忽降“有我助,三早霜”之语,果然六月飞霜,助明军大破贼寇。王阳明感其灵验,亲题“护国灵祠”匾额,并书联“灵显三山护国佑民凭道法;霜飞六月除灾荡寇仗神功”,自此银山庙名声大振。

   结 语

   银山庙的千年禅修史,是一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智慧长卷。在这里,风水格局与佛法修行相互印证,日常起居与参禅悟道浑然一体。从惠观和尚结庐肇基,到惠旺和尚扩建弘法,再到王阳明题匾护国,银山庙始终以“清规为舟,慈悲为楫”,在历史长河中守护着一方净土。如今,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其“官印峰”依旧巍峨,太平江依然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坐断白云机不昧,一声长啸海天秋”的禅修往事。

·上一篇:银山庙记:千载香火照山河 ·下一篇:银山庙:千年梵刹中的饮食禅机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