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蔡屋的古榕树下,石板路蜿蜒伸展,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在虬结的枝干间沉淀。这里曾是蔡屋圩,茶香、酒香、墨香交织成时光的经纬,而我的爷爷蔡万荣,就在这棵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古榕下,用他的热情与真诚,书写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情谊。
1941年的暮春,赣南的雨丝刚歇,阳光透过古榕繁茂的枝叶,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金箔。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带着《江西青年日报》总编蔡省三,徒步120里来到杨村。他们身着素色中山装,布鞋上沾满泥土,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只为一睹传说中"江南第一树"的风采。当蒋经国站在古榕前时,参天的树冠如绿色穹顶遮蔽天际,盘根错节的根系深扎大地,仿佛将百年风雨都化作了蓬勃的生命力。"走遍多国,此乃第一奇树!"蒋经国赞叹着,目光久久停留在树干上新生的枝桠间。

▲蔡万荣店址
古榕旁南侧的小店飘来袅袅茶香,蔡万荣正在擦拭着粗陶茶具。他不知道眼前这位面容和蔼的客人正是赣南专员,只当是路过的客商。"这位先生,进来歇歇脚吧。"爷爷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将客人迎进店内。竹椅、土灶、墙上挂着的蓑衣斗笠,构成了最质朴的乡村图景。蒋经国饶有兴致地翻看账本,见上面工整记录着油盐酱醋的进出,便笑着问:"老乡,这古榕到底多少岁了?"爷爷放下茶壶,手指轻抚杯沿:"听老辈人说,是正德年间王阳明叫人种下的,算算有四百多年了。"两人的话题从树龄聊到农事,从客家风俗谈到家国天下。蒋经国注意到墙上挂着的毛笔,征得同意后,饱蘸浓墨写下"江南第一树"五个大字,笔锋苍劲如古榕虬枝。

▲蔡南石、蔡建民拓刻的石碑
时至正午,爷爷执意留客用餐。厨房里飘来黄豆炒鸭的香气,蕃薯粉丝在砂锅中咕嘟作响,这是客家人待客的最高礼遇。蒋经国吃得津津有味,连声道:"这味道,比赣州城里的馆子还地道!"饭后,他悄悄将两块银元压在菜碟下,却被爷爷发现后塞了回去:"乡里人没别的,就图个热闹。"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多年老友。
离别前,蒋经国提出要去真君庙祈福。庙内蛛网密布,神像斑驳,主持感叹:"若能重修庙宇,真君定保杨村78年无水患。"爷爷默默掏出一枚银元代蒋经国放进功德箱,蒋经国见状也解囊相助。走出庙门时,蒋经国从西门离去,回头望着古榕,对爷爷说:"老乡,这树是杨村的根,要好好护着。"
时光荏苒,1949年爷爷离世前,将珍藏的"江南第一树"墨宝交给大伯蔡南石,叮嘱他"这是贵客的心意,要世代保存"。2000年清明,大伯蔡南石与叔叔蔡建民商议后,将墨宝拓刻成石碑立在古榕下。石碑落成那日,古榕新叶舒展,仿佛在诉说那段尘封的往事。2019年暴雨成灾,杨村多处房屋倒塌,爷爷的老屋却安然无恙,只是樟木箱中的墨宝被雨水浸毁。2020年,102岁的蔡省三从东莞再次来到大树下,抚摸着石碑上的字迹感慨:"笔迹犹在,情谊长存。"

▲蔡建民打扫树下卫生
如今,古榕愈发葱茏,"江南第一树"石碑在树荫下静默。每当我驻足于此,仿佛看见爷爷与蒋经国坐在竹椅上畅谈,茶香氤氲中,家国情怀与乡土情谊水乳交融。这段跨越时空的相遇,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情谊,如同古榕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地,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真正的治理者,当如蒋经国当年徒步百里的身影,将关怀与责任化作滋养百姓的春雨。
古榕仍在岁岁添新枝,新屋依旧年年焕新颜。那笔力遒劲的"江南第一树",早已超越了对一棵树的赞美,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一段家国记忆的永恒见证。在这片土地上,真诚与善良永远是最动人的故事,而古榕的年轮,将继续镌刻着属于中国人的温情与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