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杨村太公会:三百多年风雨里的护佑传奇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7 16:18:43

   杨村镇的太平江蜿蜒如带,自九连山深处逶迤而来。在江畔的大竖镇,每年农历三月十三,街巷里都会挂满红绸,二十多抬着杨太公神像的队伍穿行其间,锣鼓声、爆竹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片。这个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太公会,源自一段惊心动魄的传说,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腾。

   一、暴雨中的神祗显圣

   清初的三月十三,天像被捅了个窟窿。瓢泼大雨从拂晓砸到晌午,杨村的黄泥路早成了烂泥潭,屋檐流下的水线密得能当帘子。新蔡河与东水河像两条被激怒的黄龙,在杨村圩大桥下撞成一团,浊浪里裹着断木、草垛,甚至还有冲散的猪栏木板。

   杨村圩大桥的三个通水洞眼被漂浮物塞得满满当当,洪水像被扼住喉咙的巨兽,嘶吼着漫过桥面。往西望去,大竖镇几十户人家的泥坯房挤在低洼处,眼看就要被吞进黄汤里。阿赖伯抱着孙儿往土坡上爬,裤脚全泡在浑水里,嘴里直念“菩萨保佑”;赖叔扛着米袋往高处跑,脚下一滑,米袋在泥里摔出个豁口,白花花的米混着泥水淌了一地。更多人挤在桥边,望着越涨越高的水,呼声、喊声混着雨声,成了一团绝望的乱麻。

   就在这时,有人指着西边喊:“那不是银山古庙的杨太公吗?”雨幕里,一个青布短褂、黑布鞋的身影拄着枣木拐杖走来。他正是银山庙里供奉的杨太公——谁也说不清他是何时从神像变作真人的,只记得他总是摆在银山庙里,见了谁都笑眯眯的。

   杨太公站在桥边,浑浊的洪水已经漫到他的小腿。望着堵死的桥洞,又转头看了看远处大声呼叫的村民,他脸上的笑容慢慢收了。“轰隆——”又是一波洪峰撞过来,桥面晃了晃,有户人家的茅草屋顶已经被水掀开一角。杨太公突然举起右脚,黑布鞋在雨里划出一道弧线。“轰!”第一脚踢在桥墩左侧,石屑飞溅,洞眼里的断木松动了些。洪水更凶了,已经漫到他的膝盖。“轰!”第二脚踢在中间,一声脆响,半块桥石滚进水里。“再加把劲啊!”岸上有人带着哭腔大喊。杨太公深吸一口气,左脚稳稳扎在水里,右脚猛地抬起,带着风声踹向右侧桥墩。“咔嚓!”这一脚下去,整座桥墩竟晃了晃,堵在洞眼里的杂物像被解开的绳结,哗啦啦顺着洪水往下游冲去。水势“唰”地降了半尺。

   众人还没来得及欢呼,就见杨太公低头看了看右脚——黑布鞋的鞋头裂了个大口子,露出里面的布袜,已经被石棱划破,渗出血丝。他对着众人笑了笑,转身往银山庙的方向走去,身影慢慢融进雨幕里,再也没回头。

   那天傍晚,洪水退了。大竖镇的泥坯房虽然浸了水,却没倒一间。后来,杨村圩上的人去银山古庙看,杨太公的神像右脚鞋头,果然有一道裂纹,像极了那天踢破的布鞋。

   二、从传说到习俗的嬗变

   第二年三月十三,大竖镇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阿赖伯杀了养了一年的肥猪,赖叔磨了三锅豆腐,孩子们围着灶台等米果出锅。正午时分,大竖镇二十多个后生抬着新雕的杨太公像,前头有人举着红旗,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队伍,爆竹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从大竖镇东头游到西头。杨太公的神像被请到祠堂正中,供桌上摆着猪肉、豆腐、米果,还有一双崭新的黑布鞋——是镇上最好的鞋匠连夜做的。

   “这日子该叫啥?”有人问。“就叫‘太公会’吧!”不知是哪位长老应了一声,众人都点头。从此,每年三月十三,太公会的喜庆便在大竖镇蔓延开来。游村的队伍里,孩子们举着小彩旗,老人们捧着供品,杨太公的神像依旧笑眯眯的,右脚的鞋永远是新的。那道被踢开的桥洞,后来被重新砌好,只是每次洪水来,水流总比别处快些——像是在记着,三百年前那个雨天,有双布鞋,曾为这方水土,踹开过生路。

   时光流转,太公会的习俗不断丰富。除了游神、祭祀,大竖镇的家家户户还会在这一天宴请亲朋好友,餐桌上少不了当地的特色美食:黄豆炒鸭脆辣香酥,鸭杂炒乌粉爽滑劲道,粉蒸肉香糯可口,糯米油果软糯香甜。这些美食不仅是对杨太公的感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三、历史与传说的交融

   太公会的起源,与银山古庙的历史紧密相连。银山庙始建于元末,明洪武四年重修。据史志记载,王阳明在平定“三浰之乱”时曾多次到访过银山庙,庙神忽降言:“有我助,三早霜”,果然助其大败敌军。王阳明遂题匾“护国灵祠”,并在附近修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太平。这段历史为杨太公的传说增添了厚重的底色。

   如今,杨村信众积极倡导银山古庙与水口庙合并重建,希望这座承载着历史与信仰的古庙能重现昔日光彩。而太公会,作为杨村镇的重要民俗活动,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大竖镇的太公会庆祝活动与太塘头的龙船盛会更加隆重盛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在杨村镇,大竖镇太公会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寄托。它让人们记住了那个在暴雨中挺身而出的杨太公,更让人们在代代相传的习俗中,感受到了团结、感恩与希望的力量。三百多年的风雨,冲刷不掉这份记忆;三百多年的传承,让太公会成为了龙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上一篇:杨村烂子头家的衰败 ·下一篇:蔡屋古榕树下的家国记忆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