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浙江余姚人。幼名云,5岁时改名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其陵墓位于柯桥区兰亭镇洪溪鲜虾山南麓。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其心学思想影响深远,而在南赣地区的经历,更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阳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志向与才华,然而仕途却充满坎坷。因触怒权宦刘瑾,他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的艰苦岁月里,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还要忍受瘴气与疾病的侵袭。但正是在这绝境中,他日夜反思,最终在一个深夜,大彻大悟,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的结论,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成为他心学思想的萌芽。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临危受命,担任南赣巡抚,负责平定当地猖獗的匪患。彼时的南赣,群山环绕,地势险峻,山贼们占山为王,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王阳明拖着被肺痨和哮喘折磨的病体来到这里,他深知,武力镇压并非长久之计,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人心入手。
初到赣州,王阳明便向山贼们发出《告谕巢贼书》,言辞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试图唤醒他们的良知。他的真诚与智慧取得了一定成效,龙南的黄金巢、广东龙川的卢珂先后被打动,率众归附朝廷。然而,盘踞在九连山三浰地区的池仲容贼部却负隅顽抗,甚至企图通过诈降拖延时间。王阳明识破其诡计,果断采取行动。大年初三,他设计将池仲容枭首示众,随后点齐九路军,从不同方向围剿池仲容的三十八个据点。
在攻打九连山这个最后据点时,王阳明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他组织了一支“特种部队”,让士兵们穿上山贼的衣服,化装成败逃的小股部队,骗过山贼,成功控制了滚木礌石阵地,后续部队一拥而上,顺利端掉了这个顽固的据点。这场战役,“大小三十余战,灭巢三十有八,俘斩三千余” ,一举肃清三浰匪患。
杀伐过后,王阳明陷入反思,写下“莫倚谋攻为上策,须还内治是先声 ”的诗句,表达他希望通过内治德政来教化百姓的愿望。他深知,剿平山贼只是表面胜利,用“良知”教化百姓,让社会真正稳定,才是更伟大的功业。
平定匪乱后,王阳明在龙南杨村设太平堡,将杨村河命名为太平江,并修建太平桥、水口庙,祈愿天下太平。他还在当地推行乡规民约,颁布《南赣乡约》十六条,倡导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整肃乡俗,教化民风。他重视教育,认为这是“破心中贼”的根本。将部分缴获物资用于资助龙南修复庙学,在县城官衙旁修缮建设学宫,亲自讲学,传播心学思想。在杨村契真寺旧址上,他创办新蔡书院,将大雄宝殿改为明德堂,禅房改为明伦斋,钟鼓楼成为警醒良知的晨钟暮鼓,还在各村寨广设社学,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为连接赣粤的经济动脉,凿通赣粤商道。
在南赣的四年,王阳明不仅用武力平定了匪患,更用思想和行动影响了这片土地。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南赣百姓的心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龙南的太平桥、南武当山、玉石仙岩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与故事,这些地方不仅成为历史遗迹,更是人们感受阳明心学魅力的重要场所 。
王阳明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践行理想的一生。他在困境中悟道,在乱世中平叛,在治世中育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成为后世敬仰的“千古第一完人” 。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启迪着人们的心灵,指引着人们追求内心的良知与安宁。
|